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土壤修复市场生命周期及商业模式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15 23:23:49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358


  1.6 土壤污染治理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当前,土壤污染治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体制功能发挥受到严重限制。土壤环境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监管职权分散,国土、环保、农业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缺乏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缺失,对污染者惩治手段乏力。因此,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与创新土壤污染治理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环保、国土、工信、住建、农业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建立协同行政管理机制。

  2、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

  2.1 第三方治理和PPP模式

  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指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政府、企业对环保的关注重点从投资规模向治理结果转变,从治理主体向从环保企业购买服务方向转变。

  依据第三方治理原则,污染企业对于产生的污染,从自主治理向委托第三方(环保企业)治理转变。污染企业向环保企业支付治理服务费,环保企业承担环境治理风险。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一种可用于土壤修复的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污染土壤修复。从政府自主运营转变为环保企业运营,政府向环保企业购买土壤修复环保服务。环保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不再是财政补贴的关系,而是商业合同的关系。对于政府,减少负债压力,降低非专业化运营带来的低效率,分担环保治理风险;对于环保企业,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承担环保治理风险。

  政府、工业企业、环保企业都有推进PPP、第三方治理的动力。PPP和第三方治理可有效化解政府和企业的负债压力、环保压力。环保企业获取更多的土壤修复市场份额,提升土壤修复产业规模,同时承担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风险。拥有经验的土壤修复环保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2.2 几种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

  土壤修复资金需求量大,而目前国内土壤修复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模式不清晰一直是困扰国内土壤修复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土壤污染特别是场地土壤污染及其治理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如图1所示,多方利益主体的存在使得责任主体难以确认,造成污染责任的相互推诿,污染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市场失灵,收益主体抽象,价值以及污染对资产的影响也无法评估,资金筹措机制亟待完善。

  

图1 污染土地开发各利益相关方关系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污染 场地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