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大学教授返乡有感:农村垃圾治理何以出现转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06 11:37:21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343


春节期间,庄教授回到吉水县水南镇老家探亲时,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了一篇反映乡村环境变化的文章,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全文如下:

一、美丽家乡曾经饱受垃圾之困

我的家乡在江西,就是王勃笔下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我小时候,每次唱起“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八一起义在南昌,革命摇篮是井冈”就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就住在歌词里的井冈山下,赣水之滨的吉水县。要说吉水县人杰地灵,那是一点不为过,历史上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 、“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 的人文盛况;要说吉水县山清水秀,那也是名副其实:我小时候上山砍柴,渴了捧一口山泉水, 饿了摘一袋野山果,立即神清气爽;平时生活清苦,不见荤腥,但只要春耕过后,迎着夜幕,点燃松明,挎上竹篓,带上鱼叉,往水稻田里转上一圈,就会收获满满的泥鳅、鲫鱼、运气好的时候,野生甲鱼也常带回家;初夏的夜晚,抖落一身疲惫,坐在农家院里纳凉,会将自己置身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的美妙境界;盛夏来临炎热难挡,村庄周遭的小河、野山塘便是天然的泳池,大人小孩尽管动作不是那么规范 ,自嘲为“狗刨式”,但至少能够练就在浪涛面前不畏惧的精湛泳技。那就是我的家乡,记忆中山清水秀的美丽家乡!

然而,这些乡村美景毕竟没有留住村民们追求更高物质生活的脚步,改革开放之后,村里一拨又一拨年轻人踏上外出务工之路,去探寻新的财富,从此改变了小山村远古以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的生存方式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农村垃圾开始一步一步侵蚀着美丽家乡的青山绿水:

首先是生产垃圾开始涌现。在依靠人力精耕细作的时代,施肥靠猪栏,除草靠耘田,翻地靠耕牛,脱粒有打谷机,挑粮靠扁担,农业生产很少留下垃圾。然而,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劳动密集型的耕作方式逐渐被资金技术密集型所替代。农药化肥、塑料地膜、育种抛秧、机耕机收,稻田已是人迹罕至,田边也已杂草丛生,农药空瓶布满水沟,塑料地膜弃置田角,从此,生产垃圾成了农村垃圾的新种类。

其次是生活垃圾不断升级。传统农家生活,基本是自给自足,菜在园里摘,衣在河里洗,生活垃圾仅仅是从人的消费角度上所说的不能用以人类消费的废弃物,但大多数是有机性质的。自从有了城乡互动之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开始下乡,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留下了新式的生活垃圾:各种袋装、罐装、盒装的饼干,牛奶,茶叶等走进家庭,东西用完后,包装物随地扔;洗衣粉,清洁剂,消毒水也成日常用品,不仅留下各种瓶罐,还制造出富含化学物质的污水;原来的家酿米酒冬酒已经摆不上桌,迎来了各种规格的瓶装饮料,白酒,推杯换盏之后剩下的空瓶,被扔在了马路边。

再次是建筑垃圾层出不穷。外出打工赚了钱,第一件事干什么?对于农村人来说,当然是盖房。起初是把土坯房换成砖瓦房,那还好,倒下的黄土回归到大地;然后是把砖瓦房换成了水泥洋房,制造出一个的瓦砾场;后来觉得水泥洋房又热又难看,现在流行屋顶升级到琉璃瓦,再盖一个玻璃阳光房。由此形成的大量水泥砖瓦碎片无处堆放,只好把目光盯向原来小孩戏水河道边和野山塘。

    
 
关键词: 垃圾 农村 农户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