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野生动物保护频遭质疑 穿山甲全国养殖地图揭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31 11:35:07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329


◆ ◆ ◆

“没一家做成功”

海南亚非濒危野生动物驯养有限公司一头穿山甲还没开始养,已决定全身而退。

“以前都觉得是块‘肉’,现在谁养谁傻。”其母公司北京亚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名高管李默(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穿山甲人工养殖“根本没一家做成功”。

该公司主要业务是在非洲做矿产,2016年接触到国内几家穿山甲养殖企业。“忽悠我们说养殖技术成熟了。非洲穿山甲遍地都是,从国外买回来,养大了做药材。”

李默所在公司投入200万元在南苏丹建立了养殖场,在当地办了穿山甲养殖证和抓捕证,打算将非洲穿山甲以合法途径输入国内的养殖基地作为种源。

基地计划建在海南。海南省林业厅2016年9月刚批下许可证,月底就得到消息,全球8种穿山甲由《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升至附录Ⅰ。按照CITES公约规定,附录Ⅰ的物种明确规定禁止国际交易。“(合法途径下)非洲的穿山甲根本进不来中国了。”

同时,“养殖技术成熟”也成疑。“我们跟一家企业合作过,结果一看,平时养着是能活,但生病了没法解决,动物没有疫苗说死就死。”

东莞庆丰园在上述申报材料中称,已全面掌握穿山甲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人工繁殖了穿山甲子三代。不过,这一说法遭到业内专家质疑:“如果有,为什么从来不让外人看呢?没进行过专家认证,也没有技术报告。”拨通其法定代表人晋学君的电话,希望了解东莞、云南基地内穿山甲数量和子三代基础数据,未获得回应。

吴诗宝表示,养殖技术成熟要达到两个标准:存活时间要达到10年左右,成活率和繁殖率达到80%以上,还要有上百头的观察数量。人工养殖穿山甲最大的障碍是人类始终无法克服穿山甲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这是全球性的难题。

“穿山甲的人工养殖探索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从个人所了解的一些存活和繁殖情况看,少数几家应当可算基本成功,但离商业性利用所需的水平和规模还有很长距离。”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孟智斌表示。

◆ ◆ ◆

“为什么非要养”

一旦养殖成功,既能满足利用需求,又能保护和保存这一物种——这是穿山甲养殖者的逻辑。然而,这一行业从业者迄今几乎没有攻克养殖技术,反而陷入需要不断开拓种源、为人工养殖穿山甲去搜寻更多野生穿山甲的尴尬境地。

“看不到希望。”一位要求匿名的养殖场负责人说,如果接下来国家没有解决种源的政策或者资金支持,他打算把手头的穿山甲养完就不养了,“搞不成大规模养殖,之前的投入就当沉没成本。”

“我不是不支持商业化养殖。”3月23日,吴诗宝慎重地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述着他对穿山甲人工养殖的态度,“一开始就是支持的,只是目前各方面还不具备商业化大规模养殖的条件:技术还不成熟,种源来源困难,并且除中华穿山甲外的其他穿山甲是否具有药用价值还不清楚。”现在,他迫切希望尝试对穿山甲进行迁地保护,因为野生穿山甲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已十分不安全,随时可能被捕捉。应该迁移到较为安全的人工环境,等条件成熟时再将它们放归野外,像大熊猫、朱鹮、海南坡鹿、扬子鳄的保护模式。

孟智斌认为,接下来林业部门对穿山甲驯养繁殖许可证的核发很可能会收紧。“任何穿山甲的养殖,都必须在通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以及有长期充足的人力物力保证的前提下,选择少数单位,以符合国际、国家法规和不损害有关野生种群的方式,谨慎、稳步地开展。”

同时,如果将来穿山甲的野外状况没有令人满意的改善,即使达到一定的养殖规模,其经济利用的前景也十分模糊。

“为什么非要去‘养’呢?穿山甲本来就在野外生活,人类非要去养它,惦记着甲片可以做什么、肉可以做什么。”陈月龙则代表着动物保护人士的态度,在他看来,除了必要的救护式“饲养”,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进行以利用为导向的穿山甲人工养殖。

政策鼓励十年后,迷雾中的穿山甲人工养殖,走到了十字路口。

  2  3  
 
关键词: 穿山甲 养殖 驯养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