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重金花在刀刃上?我国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及产出效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10 09:34:31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68


绩效评价只是近年来严管政府水污染治理资金的一个缩影。几年前,湖泊治理资金的分配使用就开展了“竞争模式”。也就是说,湖泊治理得越好,中央越有奖励,越给资金支持。竞争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调动了其投入的积极性。这些年,地方对湖泊的投入比例基本超过了总投资的50%,并进一步创新投入方式,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骆建华认为,多年前,治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建好的污水处理厂,1/3在运行,1/3半停半开,1/3晒太阳,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治水资金,也拖累了治水的步伐。最近几年,中央对资金使用严格管理,不少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拨付,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与此同时,市场化治理走向前台,从2002年特许经营开始推广,社会资金的投入已经远超政府投资,有力地为污染治理提供资金保障,也撬动了产业发展。

“民间投资当然讲效益,有了这个补充,大家争抢中央资金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骆建华说。

广西南宁那考河,作为全国首个实行“按效付费”的内河流域治理PPP(公共私营合作制)项目,总投资约11.9亿元、全长约6.35公里,在几年内华丽变身,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王洪臣看来,国企的背景、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是那考河成功治理不可或缺的因素。

王洪臣认为,PPP模式,资本最终要获利。一个污水运营项目的成本测算容易,但一个水域环境整治的成本测算却很困难。开始签了协议,随着对项目了解的深入,毁约撂挑子的并不鲜见。在环境质量考核的压力下,这样的PPP一定要注意治理的系统性。短期为了达标,可以使用的手段和把戏不少,但是不仅浪费治理资金,也影响治理的长效,为后期治理埋下隐患。

“水环境质量的提升,是个综合工程,企业的达标排放很关键。但目前来说,监管的大棒多,对企业提升环境行为的激励还太少。”骆建华认为。

<上一页  2  
 
关键词: 治理 资金 水污染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