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太阳能 > 正文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低温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研究

关注热度:131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李鑫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 被称为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C)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其中,柔性DSC具有可折叠性、便携进一步拓宽了电池的应用范围,更具研究价值。柔性DSC实现的关键在于氧化钛薄膜在柔性导电聚合物基底上的低温(150oC)成膜。当前的低温成膜工艺较复杂,制备出的薄膜存在着机械强度较差、颗粒之间连接不好、光电转换效率较低等问题。鉴于氧化钛薄膜的组成为纳米晶颗粒,可以考虑利用不同尺寸的纳米晶颗粒来制备一个类混凝土的级配结构薄膜,颗粒间在低温下通过化学键连接以保证较好的电连接和机械强度,从而避免了有机粘接剂的使用和高温烧结。此外,纳米晶表面存在着部分缺陷,如果在这些缺陷上吸附小分子将能够钝化氧化钛表面,抑制电子复合,从而提高氧化钛薄膜的光电转换性和长期稳定性。基于以上思想,本论文将主要开发级配结构氧化钛纳米晶薄膜用浆料、简化制备工艺,从机理上研究级配成分对薄膜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同时还将设计和开发用于钝化的吸附小分子,以实现高效、长期稳定DSC的制备。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级配结构所用浆料成分对级配结构光阳极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相关的优化工艺。在低温条件下,成功制备了级配结构氧化钛薄膜,并取得了4.54%的光电转换效率。首次系统研究了级配结构孔隙率、孔径大小等结构参数对光阳极中光生电子的传递和复合的影响,明确了级配结构成分对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为柔性DSC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系统探索了羧酸基共吸附小分子对氧化钛光阳极的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羧酸基共吸附小分子可以提高DSC的光电转换性能,可以在钝化氧化钛表面的同时,提高氧化钛的导带边缘。首次研究了不同共吸附条件对共吸附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大大缩短了染料的敏化时间。在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亚磷酸基共吸附分子对氧化钛光阳极的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通过使用亚磷酸共吸附分子,首次在非离子液体基DSC上取得了优异的长期稳定性。瞬态光谱研究表明,亚磷酸基共吸附也可以同时钝化氧化钛表面和提高氧化钛的导带边缘。将亚磷酸分子用于柔性DSC光阳极,大大提高了其光电转换效率。
【关键词】:柔性DSC 低温烧结 级配结构 共吸附 电化学交流阻抗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1章 引言12-35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14
  • 1.2 DSC 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电荷转移过程14-22
  • 1.2.1 DSC 中电荷转移模型15-16
  • 1.2.2 光子的吸收和光电荷的产生分离16-18
  • 1.2.3 电子传输和复合反应18-20
  • 1.2.4 染料的还原再生20-21
  • 1.2.5 电解质21-22
  • 1.2.6 对电极22
  • 1.3 柔性DSC 光阳极薄膜与氧化钛表面分子共吸附的研究进展22-32
  • 1.3.1 柔性DSC 光阳极薄膜的研究进展22-28
  • 1.3.2 纳米晶表面小分子和染料共吸附的研究进展28-32
  • 1.4 本论文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32-35
  • 第2章 实验原材料、方法和相关理论模型35-60
  • 2.1 电池原材料和相关试剂35-40
  • 2.1.1 导电基板35-36
  • 2.1.2 刚性DSC 用介孔氧化钛浆料的制备36-37
  • 2.1.3 化学试剂37-38
  • 2.1.4 介孔氧化钛薄膜的制备38-39
  • 2.1.5 染料敏化剂的制备39-40
  • 2.2 刚性DSC 电池的组装40-42
  • 2.2.1 光阳极40
  • 2.2.2 染料的敏化40
  • 2.2.3 对电极和电解液的制备40-41
  • 2.2.4 DSC 的组装和密封41-42
  • 2.2.5 DSC 的耐久性测试42
  • 2.3 光谱分析42-43
  • 2.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42
  • 2.3.2 红外光谱分析42-43
  • 2.4 DSC 光电转换性能的表征43-48
  • 2.4.1 太阳光谱的基本知识43-44
  • 2.4.2 电流-电压测试44-47
  • 2.4.3 单色入射光子-电流转换效率(IPCE)47-48
  • 2.5 半导体中电子分布的基本知识48-54
  • 2.5.1 稳态条件下半导体薄膜中的电子分布48-53
  • 2.5.2 稳态条件下动态微扰动对电子行为的影响53-54
  • 2.6 瞬态光谱测量体系54-57
  • 2.7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量体系57-60
  • 第3章 柔性光阳极薄膜的低温化学烧结及其光电转换性能60-78
  • 3.1 本章引论60-61
  • 3.2 水热法简介61-62
  • 3.3 实验部分62-64
  • 3.3.1 实验原材料62-63
  • 3.3.2 氧化钛纳米晶颗粒的水热合成63
  • 3.3.3 低温化学烧结用浆料的制备63-64
  • 3.3.4 DSC 电池组装64
  • 3.3.5 材料结构、形貌表征和光电化学表征64
  • 3.4 纳米晶氧化钛颗粒的合成表征64-67
  • 3.4.1 氧化钛纳米晶的TEM、HRTEM 表征64-65
  • 3.4.2 氧化钛纳米晶的XRD 分析65-67
  • 3.5 氧化钛薄膜的低温烧结及其光电性能表征67-77
  • 3.5.1 氧化钛薄膜结构的模型设计67-69
  • 3.5.2 氧化钛薄膜优化结构的确定69-70
  • 3.5.3 光子散射颗粒对氧化钛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70-72
  • 3.5.4 烧结温度对氧化钛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72-73
  • 3.5.5 氧化钛薄膜的微观结构和低温化学烧结机理分析73-76
  • 3.5.6 柔性光阳极的光电转换性能及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76-77
  • 3.6 本章小结77-78
  • 第4章 柔性光阳极薄膜中的电子传递与复合研究78-103
  • 4.1 本章引论78-79
  • 4.2 模型基本假设79-84
  • 4.2.1 二元体系级配理论和计算模型79-82
  • 4.2.2 电化学模型82-84
  • 4.3 实验部分84-87
  • 4.3.1 实验原材料84-85
  • 4.3.2 DSC 电池组装85-86
  • 4.3.3 氧化钛薄膜染料吸附量的测量86
  • 4.3.4 材料表征和光电化学表征86-87
  • 4.3.5 级配模型计算中所使用的参数87
  • 4.4 级配模型计算结果及其实验验证87-89
  • 4.5 不同纳米晶小颗粒掺量对电子传递和复合的影响89-96
  • 4.5.1 不同小颗粒掺量对光阳极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89-91
  • 4.5.2 不同小颗粒掺量对光生电子传递的影响91-94
  • 4.5.3 不同小颗粒掺量对光生电子复合的影响94-96
  • 4.6 不同粒径大颗粒对电子传递和复合的影响96-102
  • 4.6.1 不同粒径大颗粒对光阳极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96-98
  • 4.6.2 大颗粒粒径对光生电子传递的影响98-100
  • 4.6.3 大颗粒粒径对光生电子复合的影响100-102
  • 4.7 本章小结102-103
  • 第5章 光阳极中氧化钛表面饱和羧酸分子的共吸附研究103-132
  • 5.1 本章引论103-104
  • 5.2 氧化钛导带移动和表面钝化模型104-107
  • 5.3 实验部分107-108
  • 5.3.1 实验原材料107
  • 5.3.2 DSC 电池组装107-108
  • 5.3.3 材料表征和光电化学表征108
  • 5.4 氧化钛表面三甲基乙酸分子(PVA)的共吸附研究108-119
  • 5.4.1 不同共吸附条件对染料吸附量的影响108-110
  • 5.4.2 共吸附处理后的氧化钛表面的红外光谱研究110-112
  • 5.4.3 不同共吸附条件对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112-115
  • 5.4.4 导带边缘移动和表面钝化的瞬态光谱研究115-119
  • 5.5 氧化钛表面3,3-二甲基丁酸分子的共吸附研究119-130
  • 5.5.1 不同共吸附条件对染料吸附量的影响119-121
  • 5.5.2 共吸附处理后的氧化钛表面的红外光谱研究121-122
  • 5.5.3 不同共吸附条件对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122-125
  • 5.5.4 导带边缘移动和表面钝化的瞬态光谱研究125-130
  • 5.6 PVA 共吸附电池的长期稳定性研究130-131
  • 5.7 本章小结131-132
  • 第6章 光阳极中氧化钛表面饱和亚磷酸分子的共吸附研究132-155
  • 6.1 本章引论132-133
  • 6.2 实验部分133-134
  • 6.2.1 实验原材料133-134
  • 6.2.2 DSC 电池组装134
  • 6.2.3 材料表征和光电化学表征134
  • 6.3 氧化钛表面二甲基亚磷酸(DMOP)的共吸附研究134-141
  • 6.3.1 DMOP 在氧化钛表面吸附的红外表征134-135
  • 6.3.2 DMOP 对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135-136
  • 6.3.3 导带边缘移动和表面钝化的瞬态光谱研究136-139
  • 6.3.4 DMOP 共吸附对DSC 长期稳定性的影响139-141
  • 6.4 氧化钛表面DINHOP 的共吸附研究141-153
  • 6.4.1 不同共吸附条件对染料吸附量的影响141-143
  • 6.4.2 共吸附处理后的氧化钛表面的红外光谱研究143-144
  • 6.4.3 不同共吸附条件对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144-148
  • 6.4.4 导带边缘移动和表面钝化的瞬态光谱研究148-152
  • 6.4.5 DINHOP 共吸附电池长期稳定性研究152-153
  • 6.5 DINHOP 共吸附在柔性DSC 光阳极中的应用153-154
  • 6.6 本章小结154-155
  • 结论155-157
  • 参考文献157-171
  • 致谢171-172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72-1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染料及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用带状ZnO光阳极的研究    庄东填

电纺丝制备TiO_2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刘林华

水热法制备超细 ZrO_2粉体的物理-化学条件    施尔畏,栾怀顺,仇海波,王爱民,仲维卓,冯楚德,郭景坤

酸性环境下一维纳米AlOOH聚集体形态及“生长基元”模型    郝保红;刘东阳;田庄;

碱性环境下二维纳米AlOOH聚集体形态及“生长基元”运动    郝保红;纪艳娇;刘东阳;

以水热法合成的ZrO_2负载Au催化剂上的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    张燕杰;詹瑛瑛;曹彦宁;陈崇启;林性贻;郑起;

液相法制备纳米粉体时防团聚方法概述    杨咏来,宁桂玲,吕秉玲

染料敏化纳米晶TiO_2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郝三存,吴季怀,黄昀昉,范乐庆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阳极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于仙仙;胡志强;高岩;王一;李国;

异型纳米AlOOH在水热条件下的界面模型及生长机制    郝保红;柳强;纪艳娇;方克明;

不同水热条件下的纳米γ-AlOOH聚集生长方式分析    郝保红;田庄;方克明;

水热条件下反应介质对Mg(OH)_2晶体晶形的影响    牛永效;王恩德;付建飞;曾婧;

阳极支撑SSZ电解质膜的水热法制备    周贤界;徐华蕊;朱归胜;

界面成核-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及光吸收特性    李彦生;王莹;李准;

超细粉体的化学合成    李懋强;

纳米AIOOH在不同PH介质中的水热结晶机制和界面模型    郝保红;方克明;向兰;柳强;

水热温度对纳米AIOOH结晶机制的影响    郝保红;方克明;向兰;

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的试验研究    徐耀兵

锌基氧(硫)化锌微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光电性质及生长机理研究    黄林勇

钴硼酸盐晶须的制备与机理初探    孟庆芬

溶液燃烧合成WLED硅酸盐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姚山山

石墨烯纳米带的STM研究和Si、SnS_2纳米材料制备及性能    冯娟娟

非磁性材料的d~0铁磁性    高大强

硫铁矿烧渣水热法制备云母氧化铁及其基础理论研究    刘昭成

ZrSiO_4@TiO_2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方培育

纯钛水热法制备低维纳米结构TiO_2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董祥

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辐射探测器件研究    李莹滢

锌酸钙制备方法和生成机制及锌枝晶的研究    赵飞

ZnO薄膜的水溶液法制备及Li~+、柠檬酸钠对ZnO生长的影响    单海燕

卤族元素掺杂纳米TiO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樊丽霞

NBT陶瓷粉体的水热合成及其形貌影响因素的研究    鲁统雷

α-FeOOH与α-LiFeO_2的水热合成研究    步明升

多孔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周亭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余小玲

不同晶形的硫酸钙晶体生长控制研究    陈锐

玻璃基(SnO_2:Sb)-(CeO_2-TiO_2)防静电与紫外线截止双功能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吴硕

水热法合成BaHfO_3:Ce闪烁材料及性能研究    苑晓宇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的研究进展    尹艳红;许泽辉;冯磊硕;杨书廷;李承斌;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章诗;王小平;王丽军;朱玉传;林石裕;顾应展;田健健;周成琳;

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体系研究进展    李彦,张庆敏,黄福志,顾镇南

PVDF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丁银;阮艳莉;汤恩旗;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林鹏,张志峰,熊德平,张梦欣,王丽

表面包覆的ZnFe_2O_4纳米粒子的光吸收边红移    袁志好;张明艳;段月琴;王达健;

聚乳酸纤维的静电纺丝及其形态结构研究    葛鹏飞;葛明桥;魏取福;高卫东;

掺杂对纳米ZnO粉末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李玲,白建双,金志琛,刘彭义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孔凡太;戴松元;

基于ZnO光阳极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盛显良;赵勇;翟锦;朱道本;

水热法制备锰钴掺杂氧化锌及其光、磁学性质研究    杨睿

静电喷雾法制备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二氧化钛光阳极    吴敬波;穆丹华;朱彤珺;密保秀;高志强;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研究进展    薛玫;张改清;高淑娟;崔晓瑞;

表面沉积钯层的n型硅光阳极特性的研究    高颖;张业茂;谭正;

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肖尧明;吴季怀;李清华;谢桂香;岳根田;叶海峰;兰章;黄妙良;林建明;

金属离子掺杂纳米TiO_2薄膜光阳极的性能研究    容齐坤;曾凡菊;李玲;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制备及其应用    李保民;纪雪梅;刘贤豪;

NiCr_2O_4/TiO_2薄膜光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胡志强;刘显卿;黄德锋;高宏;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光阳极的几何参数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丁辉;王鸣;杜兆富;赵栋梁;

光阳极结构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王镜喆;徐春花;尤玉飞;张梦兰;张旦闻;

二氧化钛有序纳米阵列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研究进展    赵义平;陶汝华;董伟伟;邵景珍;邓赞红;方晓东;

一维多级纳米结构TiO2光阳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林昌健;郑大江;叶美丹;吕妙强;郭文熹;

金属有机框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界面调控中的应用    李亚峰;魏明灯;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金嘉莹;汪洋;翟锦;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缺陷态分布及电荷抽取动力学研究    王弋;付立民;张建平;艾希成;

多酸型光敏剂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李健生;桑晓静;陈维林;苏忠民;王恩波;

三维导电网格的构造及其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袁帅;黄辉;王竹仪;赵尹;施利毅;蔡传兵;李东栋;

ZnO光阳极表面酸性腐蚀的抑制及其对光电性能的影响    庞爱英;李亚峰;孙逊;魏明灯;

通过消除表面复合中心获得高效Ta_3N_5太阳能分解水光阳极    罗文俊;邹志刚;

NPC光阳极的极化及其电池性质研究    吴颉;张修华;王世敏;刘显杰;吴立方;刘勇;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修饰    李亚峰;魏明灯;

太阳能电池可望用于制氢    实习记者 刘鹏程

聚合物基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性能优化    赵晓冲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研究    向鹏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低温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研究    李鑫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优化    田永书

TiO_2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薄膜结构的设计与调控    程鹏飞

TiO_2光阳极优化及其吡咯并吡咯二酮和联噻唑类敏化剂性能研究    郭福领

基于微/纳结构Zn、Sn基氧化物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制备、性能研究    李政道

无机敏化TiO_2基太阳能电池光阳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陈云霞

纳米氧化锌和硫化物的合成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施建兴

新型纳米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应用    李伟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改性    周兴

钛基板光阳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汪咏梅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性能研究    刘懿平

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程存喜

基于复合光阳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赵旺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复合光阳极的构筑及光电性能    董友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结构的构筑及性能    姬少靓

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优化    杨广涛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高峰

氧化锌光阳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李辉

 
关键词: 柔性DSC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