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洁节能 > 正文

Orbal氧化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脱氮除磷中试研究

关注热度:161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闫骏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度排放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去除有机物以及深度脱氮除磷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生活污水作为影响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具有C/N低的特点,严重制约了污水脱氮除磷的效果,如何在较低运行成本下达到较高的营养物去除效果成为低C/N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重点。Orbal氧化沟工艺运行管理简单,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处理,但是其处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试验采用改进的Orbal氧化沟中试模型以及静态试验,对处理低C/N实际生活污水,进行强化生物脱氮和同步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对氧化沟中的DO、pH值在线参数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实际污水处理厂提供可靠的运行指导。 Orbal氧化沟中试模型处理低C/N的实际生活污水,具有如下处理效果:出水中,CODCr浓度低于50mg/L;氨氮浓度低于5mg-N/L;总氮浓度为20~33mg-N/L,系统不具有强化生物除磷能力,为单纯脱氮系统。为了强化生物脱氮效率,提出控制系统溶解氧浓度的策略:将氧化沟外、中、内沟的溶解氧浓度分别控制为0.3mg/L、0.5mg/L和2.0mg/L。在系统中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与未采用此策略时相比,总氮去除率和SND率分别提高了13.7%和24.3%。SND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静态试验表明,新型微生物菌种作用微弱,系统中SND的主要成因为局部缺氧区和微环境所致。 实际污水处理厂(尤其是北方的水厂)在运行过程中,总会面对冬夏交替、温度改变的问题,温度较低不利于污水处理效果和污泥的沉淀。控制较高的污泥龄(SRT)可以改善处理效果恶化的情况,增加前置缺氧选择器可以有效防止低温引起的污泥膨胀。水力停留时间(HRT)是反映生物反应器能力的重要指标,14.8h和17.2h的HRT对该中试系统来说,较为合理。在研究水力停留时间的过程中,发现了Orbal氧化沟工艺生物除磷的能力和亚硝酸盐积累的现象。分析研究后,提出通过改善C/N,在Orbal氧化沟工艺中实现同步脱氮除磷,并对最优化的C/N和碳源投加种类进行研究。CODCr /TN=5.0时,磷酸盐去除效果最好,磷酸盐出水浓度低于1mg-P/L;平均出水TN浓度小于15mg-N/L,可以达到GB18918-2002一级标准。研究表明,系统总氮去除效果不受碳源种类的影响;乙酸钠和葡萄糖两种碳源对除磷影响不大,淀粉对除磷的负面影响很大。投加淀粉时,放磷速率最慢,放磷量最低,这是系统除磷效果恶化的主要原因。内循环对系统脱氮效果影响显著,适当控制内循环,可以在CODCr /TN=5.0时,得到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当脱氮效果非常好时,除磷效果会降低,原因为二沉池污泥放磷,本文对此提出改善措施。在内循环试验过程中发现,系统中存在着反硝化聚磷菌(DNPAOs),其比吸磷速率为13.2mg P/(g VSS·h)。 在氧化沟系统中实现了较高的亚硝酸盐积累。温度和氨氮负荷并不是导致亚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原因。亚硝酸盐积累的根本原因为:污泥龄的缩短、pH值和游离氨(FA)浓度的增加导致系统中亚硝酸盐氧化菌被部分地淘洗出系统。分析认为,通过控制SRT、DO和pH值可以在处理常温生活污水的Orbal氧化沟中试系统中实现短程脱氮。 研究了Orbal氧化沟系统中,同步脱氮除磷与单纯脱氮情况下,pH的在线变化规律。同步脱氮除磷系统中,微生物放磷结束点、主要吸磷阶段和硝化反应结束点对pH值变化趋势均有影响。当曝气过量时,无论放磷在选择器中结束还是延续到外沟,也无论系统是否具有除磷能力,都会出现硝化在中沟提前结束的pH特征点,据此可判断曝气是否过量,实现节能控制。Orbal氧化沟系统中,单纯的pH在线传感控制并不完善,需要研究更多的参数来实现合理的控制。
【关键词】:生物脱氮除磷 反硝化除磷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短程硝化 pH值 氧化沟工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课题背景11-12
  • 1.1.1 课题目的和意义11-12
  • 1.1.2 课题来源12
  • 1.2 生物脱氮理论12-18
  • 1.2.1 传统生物脱氮理论12-13
  • 1.2.2 生物脱氮新技术13-18
  • 1.3 生物除磷技术理论18-20
  • 1.3.1 传统生物除磷理论18-19
  • 1.3.2 反硝化除磷理论19-20
  • 1.4 几种典型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20-24
  • 1.4.1 Bardenpho工艺/Phoredox工艺(改进的Bardenpho工艺)21
  • 1.4.2 A~2/O工艺与倒置A~2/O工艺21-22
  • 1.4.3 UCT工艺与MUCT工艺22-23
  • 1.4.4 氧化沟工艺23
  • 1.4.5 SBR工艺与变形SBR工艺23-24
  • 1.5 Orbal氧化沟工艺简介24-25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5-27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27-33
  • 2.1 试验原水水质27
  • 2.2 试验装置、仪器和分析方法27-30
  • 2.2.1 中试试验装置27
  • 2.2.2 小试试验装置27-29
  • 2.2.3 主要仪器和分析方法29-30
  • 2.3 试验分析中使用的计算方法30-33
  • 2.3.1 SND率的计算30-31
  • 2.3.2 物料平衡计算31-33
  • 第3章 Orbal氧化沟中试系统生物脱氮33-63
  • 3.1 低C/N生活污水的去除效果33-38
  • 3.1.1 COD的去除33
  • 3.1.2 氨氮的去除33-35
  • 3.1.3 总氮的去除35-36
  • 3.1.4 磷的去除36-38
  • 3.2 溶解氧的优化及SND菌群分析38-49
  • 3.2.1 溶解氧的优化38-43
  • 3.2.2 污泥沉降性能及微生物相43-45
  • 3.2.3 同步硝化反硝化菌群分析试验45-49
  • 3.3 温度对运行性能的影响49-54
  • 3.3.1 脱氮和硝化50-52
  • 3.3.2 处理效果优化52-53
  • 3.3.3 污泥沉降性能53-54
  • 3.4 水力停留时间对系统的影响54-61
  • 3.4.1 对COD去除的影响55
  • 3.4.2 硝化效果的变化55-58
  • 3.4.3 对总氮去除的影响58
  • 3.4.4 生物除磷现象58-59
  • 3.4.5 亚硝酸盐积累现象59-61
  • 3.5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Orbal氧化沟中试系统同步脱氮除磷63-87
  • 4.1 C/N对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63-74
  • 4.1.1 对脱氮的影响63-68
  • 4.1.2 氨氮在An段的去除68-70
  • 4.1.3 对系统除磷的影响70-72
  • 4.1.4 pH值的变化72-73
  • 4.1.5 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73-74
  • 4.2 碳源种类的选择74-79
  • 4.2.1 对脱氮的影响74-76
  • 4.2.2 对除磷的影响76-78
  • 4.2.3 污泥沉降性能78-79
  • 4.3 内循环对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的影响79-84
  • 4.3.1 系统运行情况和COD随内循环的变化79-81
  • 4.3.2 脱氮效果的变化81-82
  • 4.3.3 除磷效果的变化82-84
  • 4.4 本章小结84-87
  • 第5章 Orbal氧化沟中试系统常温下亚硝酸盐积累87-95
  • 5.1 氧化沟中亚硝酸盐积累的现象及原因分析87-90
  • 5.1.1 氧化沟中亚硝酸盐积累的现象87
  • 5.1.2 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因素87-89
  • 5.1.3 系统亚硝酸盐积累的成因89-90
  • 5.2 An段亚硝酸盐积累现象的分析90-93
  • 5.3 本章小结93-95
  • 第6章 Orbal氧化沟中试系统pH值的沿程变化95-101
  • 6.1 引言95
  • 6.2 单纯脱氮系统中pH值的沿程变化95-97
  • 6.3 同步脱氮除磷系统中pH值的沿程变化97-100
  • 6.4 本章小结100-101
  • 结论101-105
  • 参考文献105-11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1-113
  • 致谢11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改良型一体化交替反应池工艺的生物除磷研究    吴魏刚;

A~2O脱氮除磷工艺及其变型工艺比较分析    包少可;罗丹;李正阳;

分段进水脱氮除磷工艺中反硝化除磷的实现与维持    葛士建;王淑莹;曹旭;马斌;路聪聪;彭永臻;

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李亚峰;谢新立;王欣;

交替式A~2/O系统碳源量对去除氮磷途径的影响    窦月芹;吕锡武;

碳源对SBR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影响的比较研究    冀周英;陈银广;

A~2/O—曝气生物滤池深度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分析    陈永志;彭永臻;王建华;孙洪伟;霍明昕;杨武;

太阳能动力型集成式污水处理工艺在农村的开发与应用    胡娜妮;李立雄;曾郴林;

水解酸化技术用于污泥减量与强化脱氮除磷    许振田;

MSBR强化除磷的试验研究    厉巍;池道杰;雷红娟;杜文旭;徐可;耿彪;肖振;

A2N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葛安东;牛明芬;

催化铁内电解强化CAST工艺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    周鹏飞;喻一萍;马鲁铭;

A/O牡蛎壳填料生物滤池中缺氧除磷特性    熊小京;申茜;

改进型氧化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能与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于静洁;孙力平;袁忠伟;王少坡;

低rbCOD及VFAs下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活性污泥水解技术    崔成武;

A~2O法处理焦化废水开工运行实践    陈怡;陈新;

采用上流式污泥床过滤技术(USBF~)达到生物营养物去除(BNR)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Justin Hebner;Karel V.Galland;

分散型生活污水的低耗高效脱氮除磷    袁林江;杨凯;

SBR短程硝化影响因素研究    韩晋英;傅金祥;许岩岩;齐建华;

超滤膜和膜生物反应器在市政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罗敏;

江西理工大学44个科技项目立项    饶钦富 刘姝君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综合评价与发展规划研究    周振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奥运膜”生产基地怀柔投产    记者 赵信一 通讯员 刘雪梅

COD减排3200吨 28万民众受惠    黄启穆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 自主研发曝气系统节能降耗    记者 张翰轩

可持续用水解决方案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陶杰

“十二五”环保产业新起点上再发力    本报记者 晁毓山

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及分子微生物学研究    张立成

A-(O/A)~n-SMBR工艺强化城市污水反硝化除磷的试验研究    张传义

反硝化同步除磷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改善MSBR性能中的应用    汪林

气动内循环反应器及反硝化除磷特性研究    张志勇

生物脱氮除磷ASM2D模拟及机理研究    徐伟锋

反硝化除磷工艺与微生物学研究    李相昆

SUFR反应器流型分析及导流参数对其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    季铁军

反硝化聚磷菌特性与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    鲍林林

A~2SBR反硝化除磷工艺效能及微生物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石玉明

低C/N比污水EMBR脱氮工艺研究    杨群

后置好氧生物膜双泥反硝化除磷的研究    徐婷

规模化猪场废水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何华燕

基于SBR系统强化废水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王媛媛

双泥折流板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反硝化除磷微生物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研究    占茹

SBR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试验研究    罗思音

Orbal氧化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脱氮除磷中试研究    闫骏

厌氧、缺氧、好氧多级交替SBR脱氮除磷研究    吕娟

双泥折流板反应器反硝化除磷的试验研究    杨文婷

双泥折流板反应器反硝化除磷及深度处理效能研究    王辉

生物膜法亚硝化反硝化除磷试验研究    孙积有

 
关键词: 生物脱氮除磷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