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石油 > 正文

日本怎么看出中国的油田在大庆的

关注热度:119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  日搜集大庆油田情报揭秘   --------------------------------------   2001-08-31 12:36:40   从报道中得知“大庆”诞生   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商人就对我国的石油生产情况十分关心,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活动。他们尤其关注中国的新油田———大庆油田的生产情况,但一时得不到大庆油田的确切情报。1964年4月20日,某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日商从中获悉我国又有一个新的大油田,名字叫大庆,他们立即把这一情报输入计算机,并判断既然中国的国家报纸都报道此事,说明“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点,这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们只好继续进行情报收集活动。这篇通讯附有一张“铁人”王进喜等5名先进工人的合影照片,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的五面红旗”。日商根据这张照片中王进喜等人穿的大棉袄和戴的棉帽断定,大庆油田不会在南方,是在冬季气温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   分析照片判断油田地点   这篇通讯另有一张照片,画面为一列列并排的原油罐车正整装待发。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的原油装车待运。”为了进一步调查证实,日本商人进行了很多的调查研究。他们当然到不了大庆,因为当时的大庆尚未向外国人开放。但是,日商可以到北京。后来到北京的日商乘火车时发现,那张照片中的原油罐车上有一层很厚的尘土。在北京火车站,日商从停着的一辆辆满载石油的油罐车上取下一层尘土,作为样品拿回国去化验。从尘土的颜色和厚度来看,证实了他们的判断:“大庆油田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1966年7月的某画报上,刊登了一幅“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只见他头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袄,背景是冰天雪地。日商根据他这身服装,再次证实了大庆油田肯定在东北北部。   分析“铁人”言行推算产量   1966年10月某杂志的第76页上,有一篇歌颂大庆人的通讯,其中在介绍王进喜的事迹时,有这么一段:王进喜一进马家窑,望着一片荒原,兴奋地说:“好大的油海!这一下可以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这段报道和这句豪言壮语给日商提供了两份情报:一、大庆油田在马家窑;二、这是一个产量非常高的油田,产油量高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打破外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日商于是从伪满的军用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并在马家窑附近查到一个火车站,叫安达车站,马家窑就在北安铁路上这个小车站东边10多里处。日商因此判断:“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   于是,日商终于查明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马家窑位于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县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附近,包括公主峰西南的大来,南北400公里的范围,统统称为大庆油田。   地理位置确定后,日商开始分析大庆油田的开采时间。他们对王进喜的事迹报道作了进一步分析,并决定跟踪王进喜的行踪,以便从中找出大庆油田的开采时间。   从“铁人”行踪得知开采时间   有关报刊报道:“王进喜是甘肃玉门人,是玉门油矿工人,1938年在玉门油矿当徒工,解放后任钻井队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并于1959年10月1日出席全国群英会,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以后王进喜的经历就不见报道了。日商推断:被群众誉为“铁人”的王进喜是在1959年10月以后参加大庆油田大会战的,所以保密。他们推断,大庆油田的开采时间大概在这段时间。   1964年4月20日,某报发表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一文中说:“40来岁的王进喜是在1960年3月奉调前往大庆的。1960年3月他在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率领钻井队从玉门到大庆,克服重重困难,在大荒原上竖起了第一座井架,并打出第一口喷油井。”日商又找到1964年4月25日的中国报纸,从通讯《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的一二○五钻井队》中知道: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是在1960年春天开钻的。   日商判断:大庆油田1959年就探明了,是为了向国庆十周年这一大庆献礼而命名的。事实正跟日商判断的相差无几:1959年9月26日,我国一支石油勘探队在松辽油田的荒原探明地下藏有开采价值的原油,而且储油量非常高。于是,我国就决定在这里开发油田,这是一个特大型油田。有趣的是,勘探队最初探明原油并挖出第一口井的地方正好跨两个镇,而这两个镇名称的头一个字分别是“大”字和“庆”字,勘探队就将这个油田拟名为“大庆”上报黑龙江省委。当时的黑龙江省长说,1959年正好是我国建国十周年这一大庆的日子,为了纪念我国国庆十周年,就把这个油田叫大庆油田吧。大庆油田因此而得名。   从烟囱内径匡算炼油规模   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的炼油规模及年产油量是这样让日商摸清的:1966年7月的某画报发表了一张大庆炼油厂的照片,照片中有一个炼油厂的烟囱,日商就是通过这张照片匡算出大庆炼油厂的炼油规模的,其匡算的方法是:这张照片画面上的大庆炼油厂烟囱旁边有一道扶手栏杆,他们分析出扶手栏杆一般高度为一米多点,以扶手栏杆和烟囱的直径相比,得知烟囱内径是5米。因此日商推断该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900千升。如果以残留油为原油的   30%计算,原油加工能力为每日300千升,一年以330个工作日计算,年产量为100万千升。而当时大庆油田已有820个井出油,年产量是360万吨,日商估计到1971年大庆油田的年产油量将有1200万吨,以后最多年产油量可高达5000万吨(注:事实上,2000年大庆油田年产油量就是5500万吨)。   准确的情报分析使日方获得商机   根据这个油田出油能力与炼油厂规模,日商推断: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必然感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可能的,所要买的设备得满足每日炼油1万千升的需要。中国当时的产油能力远远超过炼油能力,要解决这个矛盾有两方案:一是出口原油;二是进口炼油设备。日本资源贫乏,十分紧缺原油,正愁找不到原油,而一衣带水的中国生产原油过剩,正好可以出口到日本。日本工业发达,产品急需寻找市场,有人要买其炼油设备,那是最好不过的事。   于是,日本很快就派出两个代表团到中国进行经济贸易,一个是谈判购买我国原油的经贸代表团,另一个是向我国出口炼油设备的经贸代表团。不出所料,洽谈一举成功,日本从而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摘自《文汇报》)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问题

  • 如果二战日本在中国找到了大庆油田日本还会偷袭珍珠港吗
  • 如果抗战期间希特勒不支援中国,又或者日本找到大庆油田,,又或...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日本发现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 日本    日本人发现大庆油田    日本人巧探大庆油田    日本人与大庆油田    日本没发现大庆油田    日本分析大庆油田    日本油田    
 
关键词: 日本 大庆油田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