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太阳能 > 正文

为什么说建筑设计的进步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

关注热度:108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设计产生以来,人们无时不刻不在探索新的设计,但在这些过程中,仅有少数人的行为或成果成为“流派”。因为它们首先意识到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探索,这样,他们的成果才被人们接受,被历史承认。所以说,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代的设计和建筑、绘画、音乐、甚至于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环环相扣的,新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开始突破,都是代表未来思潮和发展方向的。设计先驱首先应该是思想先锋。 密斯曾说过:“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段名言似乎是把技术等同于艺术了。其实,应该说,这里所展示的正是建筑艺术的又一个新的流派,一个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艺术流派。 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个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开始进入战后非常繁荣时期,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其中,迅速地把先进生产力利用到生产上去,再以生产上的进步反过来影响科技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特征。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与自身的迅速进步和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与科技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建筑中的高科技风格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高技派 (High-Tech)亦称“重技派”。 建筑中的高技术主要是从思潮角度意指高技派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样式表现出来的可视的技术形象。高技派则是指,60年代末以来,不仅采用高技术手段,而且在形式上极力表现高技术的结构,材料,设备,工艺以及建造的拆卸或扩展可能等美感的建筑设计倾向。建筑造型、风格上注意表现“高度工业技术”的设计倾向。以技术主义称谓的这一流派的建筑师善于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上。高技派并不像和它们处在同一个历史舞台上的其他风格流派,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那样,推翻现代建筑以功能为设计出发点的基本要求,而是继承现代主义建筑传统,并对功能主义哲学作出创造性的演绎。他们以技术的进步性、材料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合理性为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虽然技术美极力反对附加的饰,但它依然追求由合理的建筑元素所带来的美学效果,这样高技派建筑师必须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的一切合理形式,在不增加多余建筑语汇的基础上,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美。在这点上,技术美似乎比古典美更加严格。技术美作为一种美的形式,成为建筑形态构成的元素和表现对象,它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建筑,表现的范围涉及建筑的各方面,如结构、外形、空间和使用要求等;平面体现功能逻辑性。新技术与艺术性能否很好的结合一直是一个费人思考的问题。高科技风格同其他建筑流派一样,有其合理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然而,注重工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及时地把,最新的工业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去,将永远是建筑师应有职责。问题在于是为新而新,还是为了有利于合理改进建筑而新。 1970~1980年代的高技建筑作品,往往强调受力结构的力量美,采用大跨结构或强力钢骨架建造的摩天大楼,给人感受的空间意象是焕发时代气息的速度感和憧憬美好世界的未来感。在当代,高技建筑结合了各种生态环境要求,技术手段致力于降低能耗、融合自然,体现数字时代的感受;至于具体的形态语汇的变化,则由以前僵硬刻板的机器产品形态变得更为人性化和自然化,体现人本主义情感。 技术美学的建筑作品极其注重建筑设计的逻辑性,而建筑实体正是由支撑结构、围护体系和交通空间逻辑地构建而成。 现代主义建筑出现之前,建筑的支撑体系往往被有意地掩盖起来,代之以繁琐的装饰和线脚,而现代主义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使得建筑的结构自然而然地暴露在外。高技派建筑不仅展现其结构体系,还有意强调了支撑结构充满张力的美学特性。其结构或模拟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形态,表现现代工业产物的机器美感和信息时代特征。 高技派建筑始终以一种从容和冷静,把科技的内涵和文明的许诺铸造在那些工业巨构之中。“因此,它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理性与智慧,赞美与欢乐,一种探索无限的技术理性,一种挑战无限的欢乐。”高技派建筑师更加关注的是技术如何服务于建筑,因此在建筑的围护结构上,我们常常能看见一些十分特殊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形式背后,是大量计算数据支持和实验室反复论证的结果。更为符合科学原理的建筑形体,各种新颖的玻璃幕墙(如“双层皮”玻璃幕墙),表现传统美感和地方情调的高技术围护结构都被广泛地运用在高技派建筑中。 交通空间本是功能性极强的建筑空间,交通空间除起到交通联系的作用外,它在室内空间的构成变化、人流引导、装饰观赏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建筑师在建筑外部造型方面也给予交通空间出色的表现。水平交通空间和枢纽空间往往与其他功能融合而成为多功能空间,在建筑外部形态的表现上起连接、过渡、分离等作用,并不成为建筑造型的主角,成为视觉焦点的则多是竖向交通空间。 高技派理论上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提倡采用最新的材料——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装配的建筑;强调系统设计(Systematic Planning)和参数设计(Parametric Planning);主张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化标准构件。 2、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表现技术的合理性和空是的灵活性既能适应多功能需要又能达到机器美学效果。这类建筑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 3、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应该考虑技术的决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业技术接近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美学观,使人们容易接受并产生愉悦。 开放与交流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也带来了更多建筑新技术的应用及新设计的发展。这些以新材料、新思想、新设计为主的建筑已席卷全球,高技派以新技术、在功能、形式上表现建造者的愿望见长,逐渐成为现代建筑师们的主要技法。 部分人认为“高技派”只是一味炫耀技术的伟大,认为技术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开始通过人本思想来正视科技,有的前卫设计师甚至开始批判对科技的盲目乐观态度。于是,所谓的“超高技设计”应运而生,“超高技”是与“高技派”对立的异化物,将技术当作一种符号加以嘲弄和挖苦。伦敦的“独体集团”的骨干分子隆阿拉特于1980年设计了一套“混凝土音响”将现代高保真电器装置在从废弃工地上捡来的混凝土块上,以颓废的形式来讥讽对高技术的盲目崇拜。“超高技”的技术悲观思想注定了它是短命的。它的作品与生活距离太远,但它的意义不在于它的作品,而在于它的精神为盲从科技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高技派逐渐开始重视地区文化, 历史环境和生态平衡。比如福斯特多年来对生态技术的持续关注,格瑞姆肖的钢梁,钢索,桅杆的帆船式结构和独创的外张式幕墙系统,霍普金斯的帐篷结构探索, 皮阿诺早期的单元式膜结构"轻盈"主题以及后来的技术诗性。在他们之外,帕歇,阿索普,"未来体系"等的许多作品都可划入高技派的范畴。80年代后,高技派的典型手法几乎成了建筑师设糆语言上的一种选择。近年来,以节能和减少污染为主的生态观念成为重要议题,同时由于地区建筑文化对全球化的自觉抵抗以及由后现代主义复兴的历史意识的深入,高技派建筑越来越从对技术形象的表现走向对地区文化,历史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视。1996年福斯特,罗杰斯,格雷姆肖, 皮阿诺都曾参与赫佐格草拟的《建筑和城市筫划中应用太阳能的欧洲宪章》的评议和修改,表明高技派领头人对生态思想的集体关注。福斯特的被誉为第一座生态高层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柏林会议大厦改建等作品在采用智能化技术的同时运用了传统的被动式环境控諩技术。皮阿诺的奇芭欧文化中心更可以说是地区文化、历史环境、生态技术的完美结合。 技术原则是高技派技术观的核心并主导其建筑观、美术观和历史观。除替代技术外, 适宜技术是建筑师解释技术则时最重要的概念。罗杰斯和福斯特都强调自己的技术为适宜技术。狭义上讲,它常与低造价,再生能源技术有关。广义上讲,它指采用技术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和使用的情况具体而论。实际上这一概念是建筑师对高造价的外露结构技术和昂贵的生态技术的理论性修正。 人所熟知的艾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从外观上看,便是工业技术的产物。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称,其形状便是依赖人体骨胳的科学结构而来的,而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外表更是一个裸露的大车间。它们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接受,被视为“怪物”、“无任何艺术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已“被迫”接受了它们,且承认这同样是艺术化了的。同样,密斯设计的,于1952年落成的纽约利华大楼,是最早的全玻璃大楼,可以说也是出于同一理念,且几十年后,人们仍给了它一个建筑的大奖。 是让新技术被动地去顺应建筑艺术,还是按照新技术本身的特性去创造、发展新的建筑艺术?这正是高技派建筑需要回答的问题。 而问题答案正是后者。技术不可以简单顺应艺术,或者否定艺术,从而引起建筑艺术消亡的恐惧——这其实是杞人忧天罢了。技术反而会开创艺术、完美艺术,让新建筑尽善尽美,这却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之际应有的自信。像伦敦的劳埃德大厦、香港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更鲜明地体现出高技派建筑艺术之际,人们的心态,则已由惊诧到平和,进而为之激赏了。 也就是说,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在建筑上的进一步运用,是可以作为艺术而为人们所接受、所欣赏的。把新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已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开创了一个新的、可观的前景。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早在上世纪初便讲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形式经过几个世纪的缓慢变化,在钢筋水泥的50 年里人类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人们不难看到,正是在上个世纪,金属构架、玻璃幕墙等,已经成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这比过去的木结构、砖石结构,也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而使建筑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人们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认识,不断在加深,正是在这加深的过程中,艺术形式也就相应发生了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如合金钢的高强度提高10倍或更多,作为高层建筑的柱子,那就不仅仅可支撑100层楼的高度,完全可达到300层乃至500层高。又如玻璃,现在不仅可以隔热、变色、单面透光等等,甚至可以自行发电、呼吸,具有生态调节功能。近年来风行的膜结构,轻灵、洁白,如运用得当,也更具艺术感。 无疑,建筑的发展是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的,完全脱离技术的建筑设计,未必行得通。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力学模型理论的深化研究,结构的创新,水、电技术的进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以置之不理的。失去技术支撑的建筑,非但成不了艺术,也无法在地上站起来。应该说,建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截然分开,是难以做到的。 如果把密斯的话再读一遍,当可以读成,建筑艺术,则是技术真正使命的实现。这技术的真正使命,不正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文明的胜利么?工程建筑学理所当然是侧重于科学技术的,但它并未阻止建筑艺术的实现,毕竟它并非纯粹的技术现象。一位建筑师,很难是全知全能的,也可能在偏重艺术之际忽略了技术,这包括环保等问题在内,所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技术的作用也就突出了。高技派建筑的出现,不仅令建筑学更多姿多彩,也让建筑更脚踏实地、健康地发展。 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谐。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 “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问题

  •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现在学建筑设计还能赶上脚步吗?...
  • 请加在一家设计院公司实习,想快点进步,学习建筑电气设计的,怎...
  • 请问深圳有哪些好的建筑设计院,对应届毕业生有较系统的培养...
  • 请问深圳有哪些好的建筑设计院,对应届毕业生有较系统的培养...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建筑设计技术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    建筑设计技术手册    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    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建筑设计技术标范本    建筑技术与设计杂志    
 
关键词: 技术 建筑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