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汽车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专家观点:新能源生产资质“宽”比“严”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12 15:30:57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汽车网  浏览次数:913


甚少为人所熟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不久前成为了第十二张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的拥有者。但由于该企业众多负面新闻的曝出,外界开始对国家批准资质“是宽是严”的热议。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是顺势而为,“进门”的动作并不应该限制行业发展,而且未来市场竞争可以更好的帮助新能源企业优胜略汰。

为资质开口子 恰逢其时

专家观点:新能源生产资质“宽”比“严”好

原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

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李万里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一开始的推动是非常困难的。众所周知,在2010年的时候,石油价格非常低,美国没有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而我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又比较匮乏,同时混合动力被日本车企所掌控,燃料电池技术更是遥不可及,除此之外,消费者也对新能源汽车相当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一直发展缓慢,直到2012年左右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才让汽车产业意识到产业必须调整,必须推动新能源的发展。站在国家层面,改变能源结构,解决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只能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因此,从国家战略规划角度来看,“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七大新兴产业战略,再到“27号令”、碳排放规则等一系列政策,都是对国家推动新能源产业的一脉相承。所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国家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开口子的问题,也是因为想激发企业的新力量。作为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参与者,我参与了很多新能源企业的资质评价过程,所以我认为“资质”恰逢其时,从方向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

应当放开新能源资质限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 杜芳慈

我不赞成政府以资本和企业规模来限制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发放的做法。原则上,生产企业能够达到政府设立的生产管理要求即可,关键在于国家设立的要求是否合理。例如目前设立的车辆碰撞标准要求以50KM/H的速度的条件下发生碰撞,如果将标准设定为60KM/H,那么很难有企业达标。反之,如果将标准设立过低,又会出现车辆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

河南速达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企业,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或许为它提供了从小到大的发展机会,而并非只有大型车企才能参与进来。福特的T型车也是根据当时的政策导向开发出来,使福特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河南速达此时的进入未必不是好的时机。它作为第12家收到新能源牌照的车企,肯定会比之前获得新能源牌照的车企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更深入的研究。而政府只需要以满足基本要求为前提,重点保护消费者利益,在产品生产环节严格把控,剩下的交给市场去调控,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市场合理发展。

不主张政府过度限制生产资质

专家观点:新能源生产资质“宽”比“严”好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崔东树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此前并不出名,大家对这家企业的认知也很少。这次获得第12张新能源牌照的事件外界反应很大,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国家发改委对于新能源资质的审核还应该进一步宽松。

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它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不论从行业、政策还是市场的成熟度来说都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国家或许应该减少对生产资质的管控转而鼓励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实现“宽进严出”的管控方式。

此前虽然有一些新能源车企存在骗补现象,但不能因此作为限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准入门槛,而应该尽快完善监管过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应严格办法的管控执行达到审核目的。

就像房地产行业一样,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泡沫也很正常。整个产业就像一块利润丰厚的大蛋糕,很多企业都想进来分一杯羹,而企业的进入可以促进行业内的正向竞争,筛选出优秀的生产车企,从而实现行业的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后还要看卖车结果,中间的生产使用环节可以严格监管,但在资质审核阶段不应过度管控。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地方经济,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地方政府也应当推动企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安全】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的安全要求 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原理与维修方法
新型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如何看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推荐新能源汽车
热门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