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的窘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8 09:03:59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92


  与当初一窝蜂进入合同能源管理行当的热潮相比,一些冷静的公司如今已开始退出,这一在国外风行的节能模式在中国正遭遇着水土不服的窘境。

  在尝试了几年合同管理模式(EMC)的节能服务生意后,肖建忠基本放弃了合同管理模式,“不但融资困难,像市政工程,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做完项目还拿不到回款。”在一场公共建筑节能论坛上,江西育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建忠大吐苦水。

  和肖建忠一样,想要从中脱身的不在少数,“我们要承担项目中的各种风险,包括信用、技术、运营风险,项目运转后每年甚至每个月的收益都不一样,在财务报表上的反映也较为迟缓。”北京一家节能公司总经理对记者如是说。

  作为时下节能减排最流行的模式之一,随着国内对减排的重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呈现井喷,据统计,发改委在册的节能服务企业高达2400多家。

  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颁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随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合同能源管理的春天似乎已经到来,况且从其模式本身来看,毫无疑问颇具吸引力。

  假如你是生产企业,并且是能耗大户,节能公司会帮助你设计节能方案、筹集资金、采购设备、建设并运营,节能公司从中分享节能效益,而在合同期满后所有资产归生产企业所有。这种从表面上看堪称“活雷锋”的商业模式,为何在经历近20年发展之后,依然艰难前行?

  虽然对于合同能源管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在原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看来,政策超前,但是执行不够,阻碍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这位在17年前将合同管理机制从美国引入中国的专家表示不能盲目乐观。

    
 
关键词: 合同 能源 企业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