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红顶中介”变相腐败 环评市场新一轮洗牌整合在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3 13:57:05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68


  业界呼吁公平透明机制

  显然,环评“红顶中介”摘帽风暴仍在继续。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指出,“红顶中介”的出现,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环境,整治“红顶中介”的要害点不在于中介,而在于中介和审批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根源正是在于部门将部分行政权力租借给中介组织,借中介做掩护,实现自身灰色利益。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要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铲除滋生腐败土壤。国务院也专门发文,明确提出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等不得开展与本部门审批事项相关的中介服务,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机构兼职、任职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源头预防建设项目污染和破坏生态最重要的一项环保法律制度,而环评机构编制的环评文件是环评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说。他表示,除了具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单位将全面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外,下一步随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的实施,将严格规范从业行为,授予地方环保部门对环评机构更大的监督管理权限,并全面公开环评资质受理、审查、审批信息,以及环评机构相关信息和诚信记录。

  新一轮洗牌整合在即

  但不可否认的是,去除行政背景后,转企改制的环评机构仍大多比较依赖单一的环评业务,长期依靠政府“单子”让它们在直面市场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由此,环评市场的新一轮洗牌已经悄然开始。

  2015年3月,环保部宣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限期彻底脱钩,在环评行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改革无异于是一次行业“地震”。“没有了‘铁饭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将走出象牙塔直面市场竞争,生存压力之大可见一斑。”有环保业内人士直言,这对于不少“脱钩”环评机构来说,是一道事关生死的坎,如果转型改革及时、对路,未来就能分得更大的“蛋糕”,但如果消极、保守地面对市场,被淘汰也是无可避免的。

  广东某环科院环评机构负责人表示,改革为企业后,公司迅速扩展了业务范围,环评业务占比虽还维持在60%,但地域范围明显扩大,而且还增加了清洁生产环保验收等咨询业务、环境检测与其他业务的占比,产值达到了转制前的40倍以上,而同期一些改革步伐缓慢、固守原有业务范围的机构明显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被抢了蛋糕。

  改革往往伴随阵痛,但原地踏步则更加不可持续。早在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环评法》的执法检查报告就表示,全国不少环评编制单位往往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利益关系,有些是其下属事业单位,违反了《环评法》的有关规定。“改革不仅能倒逼环评制度的升级,更能为‘体制内’的环评机构‘松绑’,这些机构如果能够及时重新定位,是能够面对更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因此,业界资深人士蓝虹指出,业内及政府要接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被淘汰、被抢生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它们快速融入市场。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