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德国/瑞士交界土壤污染修复案例及对我国的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8 13:55:01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86


   今年夏天,原本静谧祥和的德国格伦察-维伦镇出现了与往日场景格格不入的三台巨型黄色钻机。这些的钻机的位置临近莱茵河畔。瑞士罗氏制药公司准备在这里挖掘并处理28万吨左右的污染土壤。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些设备将会在地下深处开凿出888个相互连通的钻孔,用于浇筑地下防护墙。挖掘工地上方还将修建轻质工棚。工人们会在工棚内将被污染的土壤装进集装箱。然后,这些集装箱将由附近的火车站运往位于德国和荷兰的热处理厂。到后期,它们也可以经由莱茵河岸边一座新建的临时码头用驳船运到附近火车站。

  据外界专家和该项目的参与者所知,罗氏的Kesslergrube垃圾填埋场土壤修复项目是目前德国境内规模最大的土壤净化工程。位于德瑞边境的项目所在地也成为了突破传统土壤修复方法和原理的标志。

  然而,此处污染地只有一部分归罗氏管,另一部分则属于德国化学公司巴斯夫(BASF)。罗氏和已于2009年被巴斯夫收购的另一家瑞士化学企业汽巴是造成该地土壤污染的元凶。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里曾是一片填埋各种垃圾的砂石坑。重金属或氯化溶剂等有毒工业废料与家庭生活垃圾以及建筑碎石地被杂乱地倾倒在一块。

  其实,只要监测并处理好地下水,人们并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格伦察的居民对1986年瑞士边境的化学品泄漏事件记忆犹新。当时,山德士化工厂(Sandoz)仓库失火,大量污染物流入莱茵河,将河水都染成了红色。因此,Kesslergrube填埋场位置靠近莱茵河,便成为2011年有关部门认为“有必要对该地土壤进行修复”的理由之一。

  罗氏和巴斯夫经过权衡,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解决方式。巴斯夫决定在污染物周围建造封闭设施,然后表面用7层覆盖物密封,防止污染物泄漏。

  有关部门认为,这项耗时2年、耗资 3000万欧元的方案符合《德国联邦土壤保护法》中有关危险防范的相关规定。然而,该方案并没有达到当地民众的期望。因此,当地居民通过行政程序对巴斯夫公司的计划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表示,覆盖被污染地治标不治本,而且还会不利于该地区开展新的商业活动。

  罗氏公司采取的措施则得到了这些愤怒的市民的认可。罗氏在工地附近设立了信息中心,不时有人前来参观。负责解说的罗氏首席修复官理查德·赫斯勒表示,“我们坚信挖掘法是最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转移了污染源,以后不需要再做维护工作。”

  该信息中心形似立方体,二楼设有现代化的会议室,从那里可以俯瞰挖掘现场的全景。楼下是展示厅,以多媒体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垃圾填埋场的历史和修复计划。参观者在此可模拟体验在挖掘现场工作的感受。

  虽然罗氏拒绝透露访客中心的建设成本,但那应该只占该项目2.39亿欧元总规划投入的一小部分。该项目的投入不仅是巴斯夫的封闭计划的8倍,还基本上达到了2015年巴斯夫5.38亿欧元全球环保和土壤修复项目总投入的一半。

  来自两个国家的两家公司采取了两种方式。退休化学家、汽巴公司前环保项目管理人员、现民众反对巴斯夫(汽巴收购方)活动的积极成员彼得·多纳特(Peter Donath)说:“在土壤净化领域,瑞士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国家。” 瑞士法律要求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并且要求在两代人的时间里,无需对修复后的场地进行积极的管理。由此可见,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瑞士更倾向于挖掘法。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