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上海环保“十三五”规划(全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21 13:36:05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330


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日前公布。根据初步测算,为确保实现相关目标指标,“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在环保上投入约4400亿元,足足比“十二五”期间增加了37.5%。据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透露,涉及《规划》的64个重大项目投资约为1800亿元,将通过市区两级财政、企业自筹、银行贷款以及社会投入等多元投入机制予以保障。上海还将深化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和环境税费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多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使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

明年全面取消分散燃煤

《规划》明确,上海“十三五”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大气、水、土壤等三个方面。

改善大气污染,首先要摆脱上海以往在能源消费上的“恋煤情结”。《规划》明确,2017年年底前,上海要全面取消分散燃煤。到2020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1.25亿吨标准煤以内。同时,增加天然气使用,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提高到12%,并加大非化石能源发展力度,力争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3%左右。

流动源污染,也是产生PM2.5的主力。《规划》要求,上海将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全市一半以上的公交车要使用新能源;在用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要在2015年基础上削减20%左右。船舶方面,上海将全面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而港口作业船舶统一使用低硫油。

根据《规划》,到2020年年底,上海PM2.5年均浓度要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5.2%以上。

1000公里河道“动手术”

上海环保“十三五”规划还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规划》提出,上海将加快推进56条段黑臭河道的综合整治,同时开展200公里重污染河道治理,将全市镇村级河道轮疏一遍。至2020年,上海要基本消除黑臭河道,完成1000公里中小河道的综合整治。

一系列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在“十三五”上马。上海将全面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完成30余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和新建、扩建工程,至2020年年底,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60万立方米/日,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5%以上。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根据《规划》,上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高污染风险货物或剧毒品的船舶航行、停泊、作业。2017年年底前,上海要实现在用集中式水源地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封闭式管理,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要清拆整治。到2020年,上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水质优良率要高于90%。

农用土地实施“分类管控”

在土壤保护方面,《规划》明确,上海将根据国家要求,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等3个类别,实施分类管控。

尤其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壤实施重点保护,逐步淘汰区域内的有色金属、石油加工、化工医药、皮革制品、铅蓄电池制造、电镀等项目,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区域周边新建可能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项目。

“十三五”期间,上海的土壤污染治理将更加“立体”。《规划》强化了新建项目土壤(地下水)的环境影响评价,防止新建项目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造成新的污染;严格控制向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排放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的建设项目。

《规划》还提出要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土壤治理修复的主体责任。

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环境污染问题,根子在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上。

针对工业污染,《规划》规定104个工业区块外原则上不得新建工业项目;钢铁、建材、焦化、有色等行业的高污染项目,一律禁止建设;石化化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造业新增产能项目的,一律严格控制。

根据《规划》,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再生铅、再生铝等11个行业将整体调整;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电镀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小”工业企业要全面取缔。到2020年,上海将力争完成3000项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

针对农业农村污染,《规划》主要瞄准养殖业和种植业。到2020年,上海畜禽养殖总量要控制在200万头标准猪以内;规模化养殖场总数不得超过300家。至2020年,上海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110万亩次,化肥农药施用量在2015年基础上削减20%左右。

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规划》要求,到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要基本实现全覆盖,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要覆盖500万户以上的家庭;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少25%。

全文如下:

一、深刻把握本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发展形势

(一)过去五年的成就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十二五”期间,本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依托环保协调推进机制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污染减排等工作平台,按照率先引领和底线思维的要求,以大气、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1.重大环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青草沙、东风西沙水源地相继建成运行,两江并举水源地格局初步形成。污水厂网建设和提标改造有序推进,完成白龙港二期等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10.9个百分点,达到92.8%。全市16家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实现全覆盖。“一主多点”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基本形成,运行、在建生活垃圾(含餐厨垃圾)末端处理能力达到27000吨/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大力推进郊区林地和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全市绿林地面积不断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03%。

2.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完成建成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主要河道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全面完成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黄标车淘汰等治理工作,扬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等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4200余项,吴泾、南大、桃浦等工业区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金山、合庆、青东农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并取得阶段成效,区域环境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启动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88家,累计500多个行政村开展村庄改造,受益农户近33万户。桃浦、南大等地区土壤调查评估和修复治理试点顺利启动。

3.环境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2项地方性法规和10余项配套文件,制订《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2项地方标准规范,落实生态补偿、环保电价、超量减排奖励等一系列政策,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综合执法、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等治理机制逐步完善,环境监测、监管和执法体系逐步加强。

4.城市环境质量总体稳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在人口、经济、能源消耗持续增加的同时,主要污染物削减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削减25.1%、18.4%、33.1%和32.1%,超额完成“十二五”国家减排目标。地表水主要水体水质稳步改善。2015年,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较2010年提高10.0%,水环境考核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比2010年分别下降9%、19%,劣Ⅴ类水体比例减少7.8%。大气环境主要指标呈改善趋势。2015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比2010年下降41.4%、8.0%和12.7%,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14.5%。

  

3.指“十二五”期间的2个国控断面,扣除上游来水影响。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为环保部核定数据。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我市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阶段,也是打好污染治理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环境保护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国际层面上,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生态宜居已成为全球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国家层面上,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被列入主要目标,新环保法和大气、水、土壤专项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党政同责、终身追究、环保督查等要求更加明确,污染治理标准更加严化,环境保护的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在本市层面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战略位置,把环境保护作为本市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三个导向”和“四个底线”,协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减量化、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等重大举措。此外,社会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上海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本市环保工作依然存在诸多瓶颈制约和短板。一是环境质量总体与国家标准和市民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为代表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突出,主要水体氮、磷普遍超标,部分郊区中小河道污染严重,城乡环境差异明显,城市生态功能不足,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和市民日益提高的环境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强度高,污染预防和治理能力仍显不足。2015年,本市常住人口为2415万人,能源消费总量达1.14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约4850万吨,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尽管通过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大规模投入,本市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已上了很大台阶,但仍不足以完全消化人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增量。三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增大,更加取决于转方式、调结构。“十三五”期间,本市通过末端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减排空间也更加有限。同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较重、养殖总量和种植强度较大、建设用地比例过高等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除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外,必须在调结构、转方式等源头防控上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四是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瓶颈约束亟待破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须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与环境治理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愈加凸现,重点要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监管和执法能力,完善基层环保责任体系、环保考核奖惩机制、生态损害追究赔偿制度、市场化的环境治理机制,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2 PM2.5来源和监测评价

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PM2.5主要来自于人为排放,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生成。一次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及粉尘、扬尘。二次转化是指由二氧化硫、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前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而生成。人为来源主要包括机动车(船)排放,电厂锅炉、工业炉窑、道路与建筑扬尘、民用分散燃烧等。自然过程也会产生少量PM2.5,如沙尘暴、火山灰、森林火灾、花粉、海盐等。PM2.5也是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和导致霾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上海发布的PM2.5指标的监测数据采集,来自本市10个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普陀监测站、卢湾师专附小、虹口凉城、杨浦四漂、静安监测站、徐汇上师大、浦东川沙、浦东张江、浦东监测站、青浦淀山湖。其中,青浦淀山湖为对照点,不参与全市整体空气质量水平的评价。

1  2  3  4  5  6  7     内容导航 第1页:上海环保“十三五”规划(全文) 第2页:二、确立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奋斗目标">二、确立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奋斗目标 第3页:三、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三、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第4页:四、强化产业污染防治,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第5页:五、实施生态空间管控,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第6页:六、强化环境风险防范,确保城市环境安全 第7页:七、深化环保体制改革,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关键词: 环境 生态 推进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