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洁节能 > 正文

厌氧水解—二段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关注热度:262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马玉宝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以下简称二段法)是将传统生物接触氧化池分为两段,可以充分发挥同类微生物种群的协同作用,克服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拮抗作用,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二段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优点是处理时间短、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操作简单;但同时它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出水悬浮物多,脱氮效果不佳等。在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池前增设厌氧水解池,可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去除污水中大部分的SS,降低后续生化处理的污染负荷。本文利用厌氧水解与二段生物接触氧化相结合处理生活污水,采用蜂窝填料和生物带填料作为组合载体,结合小试研究,为污水处理工艺条件优化奠定基础。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室温下,探讨反应器启动与挂膜期间污染物降解过程及启动周期。结果表明:系统挂膜第10天CODcr去除率达到82.44%80%,NH4+-N去除率为70.32%,并且厌氧段和好氧段填料上均出现厚厚的生物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接触氧化池填料上生物膜,发现上面有大量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微生态系统。此时即为认挂膜成功。反应器启动挂膜时间为10天左右。 2.室温下,控制DO浓度在5-6mg/L范围内,改变进水流量,研究HRT=2h、4h、6h、8h、10h时,系统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RT=6h时,系统有最稳定处理效果,CODcr、SS、H4+-N去除率分别为82.40%、91.17%、98.37%,出水CODcr、SS、NH4+-N浓度分别为21.69mg/L、8.91mg/L、0.20mg/L。各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系统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6h。 3.室温下,控制HRT=6h,调节曝气量,改变反应器中溶解氧浓度,研究DO=2-3mg/L,3-4mg/L、4-5mg/L、5-6mg/L条件下,系统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O=5-6mg/L时,系统有最佳处理效果,CODcr、SS、NH4+-N去除率分别为81.74%、92.01%、98.33%,出水CODcr、SS、NH4+-N浓度分别为22.10mg/L、9.97mg/L、0.55mg/L。各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系统最佳溶解氧浓度范围是5-6mg/L 4.向进水中添加淘米水以改变进水中的有机物负荷,测试装置抗有机负荷能力。试验表明厌氧水解—二段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进水容积负荷为0.90~3.45kg CODcr/(m3.d)时,CODcr去除率随着容积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当容积负荷为3.45kg CODcr/(m3.d)时,CODcr、SS、NH4+-N去除率分别为87.11%、89.88%、94.97%,出水CODcr、SS、NH4+-N浓度分别为48.92mg/L、13.43mg/L、1.63mg/L。各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5.室温下,当系统稳定运行时,对城市生活污水有很好的处理能力,试验数据表明,系统最佳停留时间为6h,最佳溶解氧浓度范围在5-6mg/L o在最优运行条件下,系统对污染物有很好的去除率,CODcr.NH4+-N.SS去除率分别在82%、98%、90%左右,各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并且系统具有一定的容积负荷能力,且运行稳定性良好。系统稳定运行下,通过A、B生物接触段对污染物去除率贡献值对比,A段对CODcr.氨氮的去除率贡献值高于B段,而B段对SS去除率贡献值高于A段。厌氧水解—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在生物接触之前设置厌氧水解池,可大大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二段生物接触部分采用生物带和蜂窝填料作为组合载体,强化了有机物去除过程,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6.利用厌氧水解—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小试试验,对该工艺的基质降解动力学进行分析。根据反应器内基质消耗过程的物料平衡,推算出工艺降解有机物的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动力学常数。其中厌氧水解段:U=0.0008S,生物接触氧化段:U=73.53(Se-9.47)/857.79+(Se-9.47)。
【关键词】:厌氧水解 二段生物接触氧化 生活污水 试验研究 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99.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第2章 厌氧水解-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理论知识13-26
  • 2.1 厌氧水解历程分析13-15
  • 2.2 生物接触氧化法15-21
  • 2.3 厌氧水解-生物接触氧化法中污染物去除机理21-25
  • 2.4 厌氧水解一生物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特点25-26
  • 第3章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试验装置26-33
  • 3.1 研究内容26-27
  • 3.2 研究技术路线27-28
  • 3.3 试验装置28-30
  • 3.4 试验方案30-31
  • 3.5 试验水质及监测方法、仪器31-33
  • 第4章 试验部分33-53
  • 4.1 启动与挂膜33-35
  • 4.2 不同HRT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35-44
  • 4.3 不同DO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44-47
  • 4.4 生物相分析47-48
  • 4.5 容积负荷能力测试48-52
  • 4.6 系统稳定运行试验52
  • 4.7 本章小结52-53
  • 第5章 污染基质降解动力学研究53-60
  • 5.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53-55
  • 5.2 厌氧水解段55-56
  • 5.3 生物接触氧化段56-59
  • 5.4 本章小结59-60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60-62
  • 6.1 结论60-61
  • 6.2 建议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8
  • 个人简介68-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吴火焰;张慧芬;汪永辉;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张金梅;

水力旋转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    刘晓龙,王艺,赵勇胜

ABR-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试验    黄继国;高文翰;董莉莉;孟玉丽;周秀;杨柳;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概况    周毅,杨开,杨德勇

悬浮填料优化试验研究    何国富,徐和胜,周增炎,高廷耀,黄民生,徐亚同

污水回用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李国新;颜昌宙;李庆召;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硝化过程的选择特性研究    王志盈,袁林江,彭党聪,刘超翔

适宜中小城镇的水污染控制技术    杨鲁豫,王琳,王宝贞

国外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陈长太,王雪,祁继英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理的探讨    张翔;宋丽华;邢莉玲;张耀煌;

汽车涂装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及其运行实践    陶秀成;黄小甲;胡玉婷;

基于正交试验法优化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参数的研究    疏达;赵雪松;孙际超;方敏;

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探讨    王健;

微生物在生物脱氮过程中的作用    鲍立宁

高山茭白基地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何爱兰,朱圣潮

城市污水处理及绿化回用的研究    陈耀兵;王维;杨小平;

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刘莉;陈玉成;于萍萍;

高浓度有机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张春杨;王香玲;张壮志;

农产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降解动态研究进展    周刚;丁伟;

微氧条件下煤气化废水脱氮途径及机理    张雷;钱大益;陈凯华;潘建通;

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技术概述    吴昊;解生权;韩晓颖;

医院污水治理工程及沼气的利用    刘银洲;代德超;李骥;刘春成;

某地下主厂房顶送风气流发展受限系数R的研究    陈言桂;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中增设中水回用之立法构思    黄萍;

污水处理净化槽技术的应用    牛武江;姚正辉;王晓玲;王希根;郭得平;

UASB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内循环运行试验研究    袁志宇;程赟林;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新方法——人工湿地技术    王皓;王晨雨;宋小刚;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左文涛;康苏花;

生态工程技术在中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刘汉湖;白向玉;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    邢坤

污水生化处理的智能建模与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    杨红

内置折边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与阻力性能研究    崔永章

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和猪场废水研究    李淑兰

蛭石—水溶液体系中锌、镉离子吸附特性与离子吸附理论    赵芳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智能化控制SBBR处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性能和微生物学研究    金云霄

重庆市长寿区城市河岸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赵占军

污泥吸附除磷脱氮工艺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李昂

A-(O/A)~n-SMBR工艺强化城市污水反硝化除磷的试验研究    张传义

土壤渗滤处理小城镇污水的试验研究    田立

蔬菜(大蒜)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    王伟锋

生物膜法对淋浴废水中表面活性剂和氨氮去除效果试验研究    沈一村

双氧水、活性炭、沸石不同组合对污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    李海洋

A/O一体化曝气生物技术处理污水效率研究    宋波

凹凸棒石基碳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王晓三

酵母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子生态及功能研究    王哲

新型气升式三相内循环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蒋晓昊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王翠

用于深度处理的生物砂滤工艺硝化性能及生物特性研究    缪保芬

一种新型悬浮填料的性能试验研究    张菊萍,孙华,周增炎

再论水资源问题    李树德

ABR反应器基质降解动力学有关参数的试验研究    王存政,李建萍,黄继国,李辉,陆要斌

建设生态示范区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李爱贞

生态塘——简易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设计应用    王宝贞,王琳,杨鲁豫,万玉衡

混凝-水解-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    赵金辉

A-O工艺中水解(酸化)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及其在印柒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郑永东,白端超

城市污水回用及其途径    陈亚萍,康永祥

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新工艺——活化污泥法    蒋展鹏,尤作亮,师绍琪,祝万鹏,管运涛

淹没式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及运行    王宝贞,李高奇,王琳,王黛,曹向东,司朝晖

厌氧水解-分点进水倒置A~2/O处理低含量印染废水研究    张双圣;刘汉湖;张龙;吴伟;王晓青;

生化法处理难降解混合化工废水的研究    蓝梅,周琪,顾国维

焦化含酚废水预处理技术及应用    周红星;

焦化厂污水处理工艺    孙宏蕾,方蔚,肖游,黄永康

厌氧水解-好氧处理蒽醌废水试验研究    吴敏,李丹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王平;

混凝─生化法处理亚硫酸盐浆CEH漂白废水的研究    陈元彩,詹怀宇,肖锦

水解—硝化反硝化二级SBR工艺处理明胶生产废水    余建朋;郑泽根;

厌氧水解—好氧—吸附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卢江涛;周笑绿;

高浓度阿维菌素生产废水治理与资源回收技术研究    陈元彩,龙世明,肖锦

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除磷效果试验研究    李丽;王全金;李忠卫;

利用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试验研究    韩秀丽;陈稳;

岱庄煤矿矿井水及生活污水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张志刚;赵丙庆;沈海东;

好氧颗粒污泥同时脱氮除磷的常温启动和低温维持    高景峰;陈冉妮;苏凯;张倩;

滤料厚度对人工快渗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效果影响研究    刘传;田媛;

一种现场处理污水的水面植物生物膜氧化沟    高婷;吴启堂;曾曙才;H.Chua;

利用摇动载体—生物膜法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    杨乃鹏;梁鹏;

改进型合并净化槽对生活污水的去污性能研究    周俊;巴坤;王哲;王文垅;高镜清;张瑞芹;

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技术    陈斌;张宗军;

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卢会霞;孙红文;傅学起;

排水集团夏季降温靠污水空调    通讯员 刘海

海宁一个村子的治污经验惊动了很多人    记者 范琛实习生 马金金 通讯员 朱财宝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怎样处理?    李玉芳 闫艳 高杰

昔日“龙须沟” 今日“大公园”    胥思明 何举云 蓝莹 洪栖禾

解决小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    狄崇兰

芦苇水葱前晃一圈 生活污水黑“发”转清    本报记者 缪琴

无锡惠山区落实污水管网建设任务    刘桂兰 高杰

明年年底八成生活污水可处理    本报记者 成燕

治理生活污水 力促达标排放    何川 本报记者 钟晓晴

饭店林立煞风景 溪源景区盼保护    本报记者  原仁开

一种复合菌剂的构建及其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崔丽

dUBF-CW耦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李晓东

回流式生物膜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王洪禧

污水处理厂多环麝香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去除途径的初步研究    曾祥英

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特性及其除磷脱氮效能研究    张红晶

粉煤灰混凝剂制备及用于混凝—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效能研究    李亚强

生活污水和造纸厂污水对水泥土强度影响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黄新恩

分散式生活污水多级生物膜处理工艺及菌群特性研究    刘智晓

生物法对水中两种硝基化合物的去除效能及机理研究    贲岳

印染废水深度降解工艺及工程应用研究    刘伟京

厌氧水解—二段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马玉宝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刘志勇

陶粒—炉渣双层填料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樊凯

A~2/O一体化HMBR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杜桂敏

采用EM菌强化SBR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林金盾

潜流人工湿地去除生活污水中氮磷的试验研究    李丽

改良型ICEAS工艺同时硝化反硝化试验研究    周芳

颗粒污泥SBR中污泥稳定性及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卢姗

低温条件下悬浮填料生物膜法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代琳琳

微波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虞睿

 
关键词: 厌氧水解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