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汽车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能源汽车上演“水上漂”,涉水能力强真能当“船”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8-15 10:16:56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汽车网  浏览次数:147
核心提示:2023年08月15日关于新能源汽车上演“水上漂”,涉水能力强真能当“船”开?的最新消息:图文/桃李编/awsl受近期台风天气的影响,中央气象台此前已正式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预报京津冀等地将出现暴雨或特大暴雨,根据预测,此次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将达22万平


图文/桃李

编/awsl

受近期台风天气的影响,中央气象台此前已正式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预报京津冀等地将出现暴雨或特大暴雨,根据预测,此次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将达22万平方公里。

极端天气的出现,对于路上的汽车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尤其是暴雨天气的出现,再次引起了消费者对于汽车涉水能力的关注。不过正当广大车主们在为自己的爱车会不会成为“泡水车”以及“汽车泡水之后,保险公司会不会赔付”等问题发愁时,一则“电动出租车‘漂’过积水路面”的视频却让不少路人和燃油车主看呆。

在我们的印象中,汽车,尤其是燃油车根本就不具备通过深水区的能力,但视频中的水位已经快要没过汽车引擎盖,而电动出租车就像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仅靠前轮划水驱动,最终顺利通过了涉水路段。事实上,类似新能源汽车上演“水上漂”的新闻在降水多的地方并不少见,因此也有网友认为“涉水驾驶是电车的优势之一”。

既然燃油车怕水,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没那么怕?

需要注意的是,燃油车怕水并不代表其完全没有涉水能力,否则一到下雨天碰上路面积水就不能开车,那谁还买车呢?只不过,燃油车的涉水能力很有限,而根据车型的不同,其涉水深度和标准也有所差别,例如轿车的涉水深度一般为20-30厘米,SUV为30-60厘米,硬派越野车可以达到70-100厘米。

怕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发动机。由于内燃机在工作时需要空气的参与,所以燃油车都会设置进气口,不同车型的涉水深度不同也是因为进气口的位置不一样,当涉水深度过高时,水就会通过进气口进入发动机,而没有空气的介入,汽油无法燃烧就会导致车辆熄火。

此时如果再次启动车辆,水进入缸内由于无法压缩,可能导致连杆变形摩擦缸体出现“爆缸”,这会对发动机缸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后果就是大修或者报废,这种情况很多保险公司会拒绝赔偿。

换句话说,其实只要水面高度不超过发动机进气口高度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很多老司机也会以轮胎为参照,当涉水深度到达轮胎一半的位置时就需要注意了,即便是水位没有到达进气口,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浪花也可能让水进入发动机。当然,发动机进水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车辆的蓄电池、变速箱也可能因此出现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也就大致明白为什么电动汽车没那么怕水了——因为其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也没有进气口和排气管。就好像我们穿带透气孔的运动鞋容易进水,但换上封闭性更好的雨鞋就很难进水一样,因此涉水对比燃油车确实要略胜一筹;而像增程式、插电式等混合动力车型虽然使用了封闭式前脸和隐藏式排气设计,也可以依靠纯电行驶,但还是需要考虑一下发动机进水的问题。

不过,仅依靠电机以及结构上的优势是肯定不足以支撑起电动汽车完成“水上漂”的,毕竟电动汽车全车上下都是“电”,遇水很容易出现短路或者漏电的情况,尤其是电池包一旦出现短路就很有可能导致燃烧爆炸,这就不得不提到电动汽车“密不透风”的保护措施了。

电动汽车涉水神话的背后,得益于其独特的密封性

谈到电动汽车的密封性问题,其实不应该从“面”的层面来说,而应该聚焦于“点”。因为从整车的层面来看,它并不能像“潜水艇”一样丢进水里依旧滴水不漏,它跟燃油车相同,驾驶室也会进水。而电动汽车密封性强,主要体现在对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点”的保护,这是燃油车很难做到的。

相信很多车主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都听到过厂商宣传自己产品的密封性能达到了“IP67级”,甚至更高,不过这里主要指的是三电系统的密封性。

而“IP67级”其实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电气设备防护等级,其中“6”指的是防尘等级,分为0到6一共七个等级,最高等级为6,可完全防止灰尘侵入;而后一个指的则是防水等级,分为0-8一共九个等级,最高等级为8,即设备沉没在指定水压的状况下,能确保不因进水而造成损坏。

以电池为例,根据《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的相关规定,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防水等级要达到IP67级,即便是在1米的深水中连续侵泡30分钟,电池包依旧不会出现进水、短路等安全隐患。

同时,国标中针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还提到:汽车动力电池需在3.5%的氯化钠溶液中侵泡两个小时,并且能够正常工作,确保不出现起火、爆炸等现象,而部分厂家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甚至会做到“IP68级”,这也是目前的最高等级。

据了解,宁德时代在测试动力电池时,符合IP67标准的电池会在1米水深浸泡12小时,符合IP68标准的电池会浸泡24小时;此前长安UNI-K智电iDD在水淹没到轮胎2/3、浸泡时间长达30分钟的情况下,仍然能正常运转,所以电动汽车面对短时间的涉水情况压力并不大。

如果透过现象来看本质,想要实现上述的动力电池密封性,一方面需要采用高效的密封材料,以防止电池内部发生泄漏和外部物质进入电池,现阶段常用的包括硅胶、丙烯酸胶、氟橡胶等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耐腐蚀性和高温稳定性的材料。

另一方面则对电池PACK工艺提出很高的要求,例如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柱的密封性不仅决定着电池的性能,还会影响其安全性。关于电池包的构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简单来说就是大模组(外壳、盖板)套小模组(电芯等),而电池的正、负极柱其实就是成品电池包对外部导通电路的正负极。

一般电池盖板组件通过激光焊连接到电池壳体上,其气密性容易得到保证,但电极极柱与电池盖板上通孔内壁之间的电绝缘密封材料是薄弱环节。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塑料封接、玻璃封接以及陶瓷金属化封接,其中陶瓷金属化封接陶瓷逐渐普及开来,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正是用的这项技术。

当然,除了电池系统以外,电动汽车的其他高压系统(包括电动机和电控系统等)同样具备相当高的防护等级,接插件也有防水设计,进水的概率极低。毕竟电动汽车的高压普遍在300-500V,一旦出现短路和漏电会带来很大的危险。

而且随着汽车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动汽车也会有很多“冗余”设计,比如高压系统出现漏电,车辆会检测到并且会立即断开高压,防止车辆和乘员受伤。所以说对于电动汽车的高压系统来讲,其涉水安全性也是可以保证的,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新能源汽车漏电引发的安全事故。

虽然能防水,但不建议把电动汽车当“船”开!

尽管涉水能力强算是电动汽车的优势,但实际上,对于很多厂商用“能当船开”等夸张形容来宣传电动汽车密封性的做法,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相信仰望U8浮在水面上行驶的画面大家都看过,但事实上官方对于浮水模式的定义也只是个“被动技能”,只能在紧急情况下用于脱险,而不能真的当船开。普通电动汽车虽然涉水能力比燃油车强,但同样不宜长时间在水中浸泡,而且也有最大涉水深度,作为参考,蔚来ES8的最大涉水深度为450mm。

原因在于,纯电动车型并不是所有部件都有能力涉“深水”,汽车三电工程师朱玉龙此前曾提到,“过高的水位也可能会导致水渗入车内,导致内饰或其他电子电路受损。若车辆不小心陷入水坑,长时间浸泡,也会造成短路,导致车辆大修。”

虽然电池系统和高压系统在防水等级上基本拉满了,但照明系统、空调制控制系统等低压系统以及线束在防水设计基本上跟燃油车相同,短时间涉水不会有明显的问题,但长时间泡水很容易出现低压短路。加上目前电动汽车上的电子元器件数量越来越多,如果中控屏进水短路或者各种传感器遇水出现故障,会导致车辆的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影响驾驶。

另外,路面积水过深时,水中的情况难以捉摸,如果电池包受到剐蹭出现短路,电池管理系统会迅速下电导致汽车无法正常行驶。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都遵循“只换不修”的原则,而换电池的费用可能跟买新车差别不大;如果想要当二手车处理,先不说“泡水车”有没有人要,就电动汽车的残值率而言,可能很难让人接受。

世事难料,万一电动汽车进水了该怎么办呢?

虽然从主观层面,咱们可能不会真的拿自己的电动汽车趟水,但是像客观的自然环境咱们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这个时候也需要知道如何应防范于未然。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短时间涉水行驶,电动汽车自身的密封性是可以确保电池系统以及高压系统的安全,涉水过程中要注意行车速度,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急加速减速,以防积水进入车厢,等车辆在驶离积水路段后最好先检查车机功能是否正常,最好是晾干后再充电,并做定期检查。

如果无法避免泡水的情况发生,比如涉水时发生车辆抛锚,可能是车辆出现了短路导致保护系统自动断电,这时不要尝试上电启动车辆,需尽快离开车辆到安全地区。如果车辆购买了商业保险,遇到类似的不可抗拒因素保险公司也会赔付,所以可以联系保险公司,按照要求拍照或拍视频方便走保险。

写在最后:

虽然“水上漂”看着很帅,但还是那句话,别拿新能源汽车当船开!毕竟新能源汽车没交车船税,强行走“水路”不仅可能让你现在省下来的车船税变成更高昂的维修费,还可能产生危险,最终得不偿失。

       原文标题 : 新能源汽车上演“水上漂”,涉水能力强真能当“船”开?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安全】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的安全要求 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原理与维修方法
新型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如何看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推荐新能源汽车
热门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