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汽车 > 行业动态 > 正文

【追究】“80亿瓦时政策门槛”背后引发的争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16 08:05:46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汽车网  浏览次数:301


如果具备一定的产能规模是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前提,那么,高产能是否意味着高新技术?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行业人士对此提出异议。北京京仪敬业电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建和向记者表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征求意见稿》虽然被解释为配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部署相关要求而制定,但不能只顾及极少数企业利益,而忽略其他大多数企业,否则将有失市场公平。不从全局考虑、只强调电池产能,不利于电池产业整体发展。相对于产能,目前相关政策对电池质量与技术创新的要求并不高。”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大量车用电池产品在安全性能检测过程中,无法通过针刺性试验,目前该环节的相关要求已被取消。河北神州巨电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贇认为:“制订电池行业相关标准时,应该首先考虑产品质量和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水平。我认为,针刺、挤压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指标。然而,政策对动力电池的技术标准在降低,把安全性指标放在了次要位置。”赵建和也表示:“政策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出台最严格的车用电池安全规范标准,做到安全第一。”

此外,张贇还表示:“一些小型电池企业虽然产能比较低,却拥有自己的技术与特点。现在,各种新工艺和新材料都在研发中,比如硅碳材料电池、石墨烯电池、固态电池。这类新型电池的产能不会很高,如果政策把新技术研发的空间封死,电池行业的创新将无从谈起。”

■规模效益还是产能过剩?

梁斌告诉记者,《规范条件》及其修订版并不是一个硬性门槛,即便没能达到要求,也不妨碍企业继续生产。不过,业内人士纷纷猜测,产能指标很可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挂钩。自2015年《规范条件》发布以来,截至2016年7月,工信部共发布四批57家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电池企业目录。此前有消息称,只有配套电池厂家进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补贴。有鉴于此,各大电池企业对此次《规范条件》的修订格外关注。甚至有观点认为,为了符合新要求,前四批57家电池企业将需要再次申报并接受审核。

刘彦龙认为:“由于新能源汽车上下游行业都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突然大幅提高门槛,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比如,今年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大约在20至22G瓦时之间,如果有十家达标企业,其800G瓦时的总产能只会让动力电池极度过剩。届时,企业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他建议,扩大产能规模走循序渐进之路,比如可以先提高至10~20亿瓦时,没必要突然提高40倍。

此外,梁斌也强调:“相关政策如果能从行业全局出发、分阶段实施,给相关企业一个缓冲期,也许更好些。”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安全】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的安全要求 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原理与维修方法
新型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如何看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推荐新能源汽车
热门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