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汽车 > 行业动态 > 正文

反思:新能源汽车骗补伤了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7 09:00:24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汽车网  浏览次数:246

财政部日前公开曝光了五家企业骗取新能源车补贴的典型案例。五起案例中,有企业虚报千余辆汽车信息,意图骗补2亿多元;有企业千余辆汽车还在工厂里生产,却按照完工多申请补贴5亿多元……造假手段之恶劣,获利之丰厚令人瞠目。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主任刘斌介绍,虚假上传合格证,蓄意“骗补”的途径可能按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生产厂家虚假上传车辆合格证。二是最终用户材料造假。如购买吉姆西车辆的5家运营租赁企业,申报材料中车辆数量与实际严重不符,这5家企业应有新能源汽车209辆,但实际仅有20辆,其余车辆仍在吉姆西生产。三是生产厂家与关联客户拟定购买合同,向关联客户交付少量车辆,并向政府申请牌照、车辆行驶证以及购置补贴等。

  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给车企留下时间窗口,帮助其通过技术升级和扩大规模,最终走上企业能够盈利、消费者买得起的市场化阶段。原本要送上马扶一程的激励政策为什么没有换来企业的快马加鞭,反而成了人人觊觎,意图空手套白狼的唐僧肉?

  此次曝光是中国汽车业20年来最大的行业审查行动。但无论是媒体还是企业,都似乎低估了骗补规模及其严重性。9月8日财政部发布的这份只有5家企业的非完整名单,骗补总金额已经超过10亿元——这显然不是行业关注的全部。

  补贴的蛋糕有多大?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7.9万辆,其中18万辆是商用车(包含客车和专用车),商用车增长8倍,在这个领域没有明显经济利好的前提下,这本身就难以理解。

  新能源骗补的“井盖”已经揭开,灰色阴影下有多少藏身者也将逐渐清晰。而由骗补清查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要从产业链的上游也就是研发环节,对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企业进行支持。还有就要对有严重质量问题或者欺骗行为的企业严惩。经历了这次大规模的骗补事件,实际上被取消资质的企业很少,而更加严苛的惩罚措施和退出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其中必然涉及地方保护和各种利益的博弈,而地方保护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我们认为,少数企业的利欲熏心固然是主因,但补贴政策同样需要反思和改进。近期,财政部门已经表示将提高产业扶持政策的准入门槛,适时采取补贴退坡办法,期望在经历了骗补的阵痛之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尽快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安全】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的安全要求 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原理与维修方法
新型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如何看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推荐新能源汽车
热门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