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PPP+海绵城市能否改写中国内涝“灾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5 21:05:46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67


   为了让城市雨再大也不用“看海”,中央财政拿出400个亿,补贴了两批试点“海绵城市”。急于改变城市现状,也面临稳增长压力的地方政府把试点资质视作香饽饽,蜂拥而上。但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面临不少难题。

  2016年5月10日,广州暴雨,一年一度的“雨季来广州看海”再度上演:地铁变水帘洞,更有网友建议开发“滴滴打船”业务。

  

  2016年5月10日,上班高峰期,一场雷阵雨局部大雨袭击广州,市区积水变成一片泽国

  广州资深给排水专家王政介绍了广州暴雨“内涝”的几大原因:广州排水管网可追溯到100年前,当时的排水管网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城市需求;城市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因此广州总是在上下班高峰、交通最拥堵时下短时暴雨;城市过度开发,造成地表不断硬化,径流系数不断提升。这些原因均是大城市高速发展的结果。

  广州是中国大城市的一个缩影,因为城市发展太快,草地、水沟全部变成了马路、停车场,雨水渗不进地下,北京、武汉等大城市近年来都曾因暴雨爆发过内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央政府已经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时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明确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16年3月18日,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2016年10月底前设市城市要完成海绵城市规划草案。

  ◆ ◆ ◆

  试点申报热潮

  海绵城市本身可以改善城市的方方面面,但地方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希望申报以取得中央资金的扶持。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开放两批海绵城市试点,进入试点的城市,可以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连补3年。

  从第一批试点开始,城市竞争就十分激烈。据住建部统计,当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130多个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还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终,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仅迁安、白城、镇江、嘉兴、重庆等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

    
 
关键词: 城市 海绵 项目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