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地方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及特色对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05 18:08:43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317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海绵城市”在国外有很多前身,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欧洲的可持续排水计划、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日本的雨水调蓄设施等。在安徽,徽州古村落水系规划建设中早已蕴含这一理念。徽州古村落水系规划受传统风水学影响,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势解决引水、排水、泄洪、防火和灌溉等问题,暗含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溪河、渠圳、堨坝、湖沼构成的水系统,在解决给排水系统的同时,也为村落创造出宜人的小气候,营造出优美的景观。徽州古村落水系规划中蕴含的智慧,特别值得我们研究和发掘,以彰显地方海绵城市建设的特色。

  一、安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安徽省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城市开发建设前,70%—80%的降雨可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而城市开发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自然水文特征发生10%的变化,就会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超过30%,就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出现生态退化。

  1、南北城市差异大。根据地形地貌和历史条件,安徽省可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区、皖西山区等五大板块,区域差异较大。淮北平原年均降雨量小于1000mm,城市用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城市内部及周边水体污染较严重。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年均降雨量大于1000mm,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城市周边水体水质较好,局部有污染。皖南山区、皖西山区年均降雨量大于1000mm,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城市周边水体水质良好,局部有轻度污染。皖南山区城市特点是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山洪、生态敏感度高。对此,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须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

  针对安徽复杂的区域,对南部城市来说,水多不等于水好,内涝防治和水质保护是面临的重点。对北部城市来说,应充分利用旱溪等自然调蓄设施,并强化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盲目营造“大水面”,甚至铺设防渗膜将水存起来的做法,是没有生态效益的。无论南北城市,新老城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还面临着导向上的不同。新城区应以目标为导向,将建设理念和目标纳入规划。老城区应以问题为导向,避免盲目全面翻挖,应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工作同步推进。

  2、统筹协调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场地开发、小区、道路、园林绿化、水系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就水论水”。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是一个闭合的系统,不能“各管一段”。应避免碎片化与条块化,而要形成合力。

  3、技术支撑不充足。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性强、创新性强,单一的设计院所还未跟上新的理念要求,准备不足;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各专业间缺乏相互融合,特别是专业间已有的标准互不协调;应用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这些均需要在未来逐步完善。

  二、推进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

  1、转变建设理念。传统建设模式就是建宽马路、大广场等,在硬质铺装过后,再建设大排水管道等设施,造成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高。而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出发点之一,即从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模式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转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并非简单的一种技术、一批项目的落地,而是要内化为城市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关键词: 理念 江淮 海绵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