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汽车 > 行业动态 > 正文

争夺市场话语权 自主动力电池是关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2 12:07:44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汽车网  浏览次数:274

曙光股份在9月6日晚上发布了一篇公告,意思是公司决定投资3500万元与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和三星SDI株式会社在大连市共同投资设立睿驰新能源动力系统(大连)有限公司,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与充电机。从这篇单纯的公告背后,其实可以看出两个深层次的意思,一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被长期看好,二是外资对这块市场巨大利益的觊觎。

  在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7.7万辆,销售1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5%和126.9%。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4万辆和12.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和16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3万辆和4.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7.1%和64.2%。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战略指导和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进行快速发展的结果。

  一、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

  全世界的锂电产业主要集中于中日韩这三个国家,对三国动力电池从2014年到今年上半年的年产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明显增长,日本所占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韩国则保持相对稳定。其中,2014年中国电池企业总产量占市场份额为11%,日本高达70%,韩国为17%,;2015年,三者比例分别为27%、56%、17%;2016年上半年,三者分别为31%、54%、15%。

勇于正视对手!让自主品牌车用上自主品牌的动力电池

  各国一些代表性动力电池企业厂商在2016上半年的产量数据及市场占有率如表所示,其中韩国企业以三星SDI和LG化学为代表,日本以松下和AESC为代表,中国则以比亚迪为代表。尽管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但比亚迪凭借多年在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市场份额仅次于松下,位居全球第二。

  中日韩三国在动力电池发展上的各不相同。日本技术实力雄厚,设备自动化水平高,产品性质好。韩国可以凭借特有的大财团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发展,降低锂电池生产成本,有助于抢占市场。而中国企业,正在奋力追赶,缩小其中的差距。

勇于正视对手!让自主品牌车用上自主品牌的动力电池

  拿公认能量密度高和一致性好的三星和LG的电芯来说,还因为大规模制造而拥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于是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三星和LG的电池。比如,江淮汽车iev4采用的是国轩电池,iev5采用力神电池,iev6则开始采用三星电池。吉利在新能源汽车上也开始采用了部分LG的电池。包括尚未有市场化新能源车型的长城汽车,也已经同韩国电池生产商LG化学签署协议,后者将为长城自2017年起批量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供应超过20万套电池。而诸如北汽、上汽等自主品牌,寄希望于通过合资或者是收购的方式,将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过在电池目录这一个政策实施之后,包括长安、吉利、江淮在内的企业,都遇到无法上目录拿补贴这样的问题。

  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委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的一项研究分析表明在动力电池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为生产新能源汽车企业配套的动力电池单体企业约200家,系统企业约300家,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但能够进入整车厂供应链的只有比亚迪、力神、国轩、万向、CATL等少数几家,而能够进入国际整车或者合资企业新能源车企供应链的则几乎没有。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电池市场之后,像三星SDI在西安和LG化学在南京设厂投产的行为会越来越多。随着三星SDI、LG化学、SK等国际电池巨头在中国大规模量产,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必然会受到较大冲击。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应该在设计及制造模式上进行升级,在动力电池基础材料、电池制造和系统技术全产业链上同时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规模化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让自主品牌车用上自主品牌的动力电池。

  二、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

  实现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相信是每一位致力于转告自主汽车发展的中国汽车人理想。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在日益增大,但特别是在乘用车领域,合资品牌占据近60%多的市场份额。在销量TOP100中,中国品牌的车型所占比例现在还不到1/3,并没有真正形成中国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安全】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的安全要求 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原理与维修方法
新型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如何看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推荐新能源汽车
热门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